<content>
大理现在外事有谷松年,董法真,内事有李紫琮、小曦等一众得力干将,段和誉没费多少口舌,便获得了一行人的一致认可,其实谷松年,董法真也清楚,即使自己这些人不同意,这位国主也会冒险前往,与其不知道他哪天突然消失,不如安排好一切,在暗处保护,反而能让大家伙都安心。
诸事料理妥当的段和誉离开大理城时如谷松年,董法真等人料想的那样没有大张旗鼓,而是混在姐夫高长明商队中,带着同样女扮男装的段素贞,悄悄上路。父女同时外出还是第一回,相比较段素贞的从容淡定,段和誉这个做爹的,反而对沿路上的一切风土人情都充满了好奇,一直问这问那的。这也难怪,以前在大理皇宫,肩上扛着一副重担,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关乎着千万人的生死,现在抛去了所有的羁绊,真能不让人欢喜?
高长明这几年来靠着和段和誉连襟的这层关系,长期与蜀人之间进行着丝绸生意,大旗越拉越大,声势越来越壮,段和誉重登大宝的那一刻,颇有积蓄的高长明着实帮了他不少,段和誉想远行的那一刻,第一个想到的自然是他,自家兄弟,没那么多的道道,处着心安。高长明这些年风餐露宿,久经寒暑,奔波于蜀地与大理的他早已没有了先前的慵懒纨绔,反而精神焕发,精明干练,为了保证两人一路的安全,随行的伙计他都经过精心挑选,有些个甚至学过几年拳脚,明知这些人打起来可能会成为两人的负担,他还是得这么做,和段和誉心思一样,也求心安。至于混在商队中的段和誉,段素贞的身份,高长明则对外声称二人是自己请来保护商队的武师,段和誉、段素贞从小习武,浑身上下透着一股凛凛之气,眉宇之间不怒自威,和武师的身份颇为贴切,底下人见了他们躲得远远的,自己这些人原本就是粗人,平时粗声粗气,粗话说惯了,生怕言语上不中听,惹怒了对方,自己身上会凭空多几个血窟窿。先前高长明底下那些伙计被两人气势所吓,还不敢和这两人有过多亲近,后来见到段和誉、段素贞二人极好说话,人也随和,熟稔之后,才发现两人说话熨帖,平时看着一行人辛苦,到了驿站打尖,吃喝上很是照拂,这些人和这两位武师之间原本就互有依托,这一路下来倒成了极好的伙伴。
层峦竞秀,千仞争锋,一行人马铃声声的走在崇山峻岭之间,并没有想象中的孤单,而且时不时能碰到在林荫小道上同样和他们一样南来北往、肤色各异,驮着蜀布、丝绸、邛竹杖和漆器等商品的马队,段和誉向姐夫高长明一打听,这才知道他们走的这条道正是连接大理与成都之间赫赫有名的‘西南丝绸之路’东段。
‘西南丝绸之路’在西汉时称为“蜀——身毒(印度)道”,它起于成都,止于印度。其线路由灵关道、五尺道和永昌道组合而成。
灵关道:从成都出发,经邛崃、青衣名山、荥经、汉源、越西、西昌、会理,渡金沙江进入云南,至大理,到保山,再到密支那或化来往,又通过缅甸经印度入大夏。张骞在大夏时,得知由蜀(今四川盆地)西南取道身毒(今印度)可通大夏,因劝武帝开西南夷道,但为昆明夷所阻,未能通,直到此时,汉武帝孜孜以求的“通蜀,身毒国道”至大夏才算全线畅通。
僰道上住着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因僰人悬棺而被人熟知。
僰人原本是我国古代西南的一个少数民族,因为他们最早栖身的地方荆棘丛生,虎狼出没。他们历尽千辛万苦,开拓荒野,建造家园,被赞誉为披荆斩棘的人,所以他们的称呼要在“人”字上加上“棘”字,是个会意字。僰人的称呼其实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据典籍记载,他们先后经历了濮人、僰人、都掌人等称谓。现在宜宾市城内的都长街,就是从都掌人时的都掌街演化而来的。
僰人死后,既不用土葬、火葬,也不用天葬或水葬,而是将棺材置于悬崖绝壁之上,史称僰人悬棺。为何会有这种独特的下葬形势,当地有这两种传说。
第一个传说是说当年诸葛孔明征南蛮,遇上了南蛮中有一支叫“僰军”的土著军队,士兵个个英勇善战,战斗力非常强。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堪舆术)的孔明先师也大惊失色,蜀军强攻可能都不是僰人的对手。于是孔明想出了一个计谋,假装在军中放出消息说:“僰人的祖坟埋在地下,后人都那么历害,好在僰人愚蠢不懂堪舆之术,如果他们把祖坟埋在悬岩上,后人将会飞檐走壁,无人能敌,整个九州天下都将是他们的……”这消息又恰巧被混入蜀军中的一个僰人探子打听到,迅速报告给了僰王并在僰人中传开了。僰王当初也怀疑其中有诈。但仔细思考孔明的确深通堪舆之术,再说消息又是从蜀军内部获得的。又一个僰人版的“蒋干”终于中计了。随之当官的人家,有钱的人家纷纷请来木匠制作棺材,把已经埋葬的祖坟挖开,(所以至今农民在耕地时时而挖出“石棺”,但无尸体),用绸缎把尸骨缠起来,利用驾设藤梯(云梯)的方式,先是送去放在自然生成的岩穴里,后来岩穴不够用了才由石匠在悬崖上打孔钉桩,在桩上放置悬棺。
第二个传说是说汉族中有个风水先师人称龙因秀才,这龙因秀才读了不少的书,但屡次去考功名屡次失败,于是退而研习化相对落后、人口稀少的古代西南地区是不可能的;第二种说法,经过多年考证,在现场没有发现过联桩铺道的桩孔,因此可以排除。唯一可行的应是垂吊法。
后来这个神秘的民族到哪里去了?明朝隆庆年间,由于明朝廷强行在僰人聚居区“改土归流”,派去的汉族官员又对僰人施行民族歧视政策,巧取豪夺。四川命官汪浩又诱杀了僰人270个寨主(头目),僰人在反亦死,不反亦亡的两难境地下,揭竿而起,可谓是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起义遭到以张居正、曾省吾等人的血腥屠杀,数万僰人几乎被杀尽,侥幸逃生的,融入到当地的部族,再也不敢称自己是僰族的。勇猛的僰人为何在明军面前不堪一击?原来当时僰人的冶炼技术非常低下,他们刚刚从青铜时代发展到铁器时代,而他们的对手明军,早已由冷兵器时代跃进到了火器时代,对于炼铁过程中炉温和原材料的控制,僰人甚至还没有完全掌握清楚。这场毫无悬念的对拼,完全是两个时代的对决---远古与现代,刀枪与火药,胜负其实早已写进史书,无论僰人如何勇猛,冷兵器时代的英雄也绝不可能打败装备着火枪大炮的明军,后来又加上僰人内部叛徒出卖,在短短的三个月时间里,明军先后攻下灵霄山,奇袭都都寨,激战九丝城,僰人终被明朝所灭,时僰侯国已存世2500余年。</content>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