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越王勾践最后能成事,范蠡居功至伟,隐忍了那么多年的段和誉,曾经也一度放弃了希望,哪知生命中的那个人就在他最失意,最彷徨的时候出现了,他和范蠡一样,同样不是本国人,同样狡智百出,原本枝繁叶茂的高家人,居然数月之间相继飘零,其诡异程度完全超出他的想象,段和誉恍惚觉得自己这个皇位如白捡的一般。
段和誉在大理城第一次见到当世的‘范蠡’时,心里其实挺失落的,对方一眼看上去简直和山里的强盗一般无二,光脸上那条疤就让人心里犯怵。只不过对方却好像认识自己挺久似的,说了诸如六脉神剑,神仙姐姐等一些他完全听不懂的怪话,他差点觉得对方也是一个疯子。
据说当年范蠡没发迹之前也是宛地出了名的“神经病”,人称“范疯子”,不过他的“神经病”是间歇性的,常常一阵清醒,一阵发作,还老是说一些常人听不懂的怪话,大家简直没办法跟他交流。其实,天才与疯子往往只有一线之隔,所谓“夏虫不可语冰”,世间的这些俗人就好像是“夏虫”,范蠡非要跟他们讨论“冰”是什么东西,当然会被“夏虫”们当成是“神经病”,或者说“狂生”。
非常之人,方能行非常之事。两人坐下来详谈之后,段和誉才发现这人聪明绝顶,文才武功,琴棋书画,算数韬略,以至医卜星相,奇门五行,无一不会,无一不精!这人还提了许多令段和誉懵懵懂懂的治国方略,段和誉后来方知‘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只可惜匆匆一别,一直到大理战事止歇,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甚至大理和吐蕃的边境线上开了榷场,两人都没能再次见上一面。或许对方有意在避开自己,毕竟自己的父亲死在崇圣寺,听说还跟他有关系。段和誉曾经一度想找到这个真正的凶手,只是最后越往下查,最后居然所有的证据都指向了父亲段正淳,弄清楚事情的真相后,他大哭了一场,自那之后,他似乎突然长大了,对于这位功成身退的‘范蠡’,他不再恨,更多的是敬。
几个月前,边境线上突然送来一封武百僚就开始在丽正门外排班。负责议程的内侍更是神气活现,即便是皇亲国戚也要被他们呼来喝去地支使。小人得志是要有气候的,大朝会的庄严隆重赋予了他们骄横跋扈的底气。他们逐队厉声喝问:“班齐未?”禁卫人员逐一应答:“班齐!”那阵势就像军队结集时检查口令一样,庄严又肃穆。
队伍整顿完毕,宫门尚未开启,大家只好瑟缩在寒风中等待五更(这个是晚上3点到5点,正月初一汴梁什么天气,大家应该都能懂)报时。皇宫内计时的更漏比民间短,宫中五更过后,民间四更才结束(这算是官员的福利吧)。因此宫中打过了五更,梆鼓声就交替响起,称为“攒点”,也就是发布标准时间的意思。五更攒点的梆鼓声终于在城楼上响起。这时候,透过大庆殿殿角上的鸱吻犹见疏星点点。于是宫门缓缓打开,门轴吱吱呀呀的磨擦声尖利地划过晨光熹微的夜空。百官蹑手蹑脚而又神情整肃地鱼贯而进,正旦大朝会开始了。
这一天的行程,简单来说,皇帝便起身上朝,先虔诚上香,随后,给太后拜年,然后文武百官向皇帝拜年,接着接受四方列国使者的朝贺,然后赐宴。
这一天,文武百官和外国嘉宾穿的朝服也是有严格规定的。所谓朝服,‘一曰进贤冠,二曰貂蝉冠,三曰獬豸冠,皆朱衣朱裳’。公服,又谓之常服,‘宋因唐制,三品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其制,曲领大袖,下施横襕,束以革带,幞头,乌皮靴,自王公至一命之士,通服之’。士服则为头戴山梁冠,白袍青缘。外国使臣服饰要求:辽国大使头戴金冠,而金冠的后砃又尖又长,像一片大莲叶,身着紫色窄狭紧身袍;辽国副使裹金带如汉服。西夏国大使与副使都戴短小制样的金冠,穿绯窄袍,叉手而展拜。高丽与南番交州的使节和汉族仪式一样。长胡子高鼻梁的回纥(hé,新疆那一片往外)族入朝时,都是以长帛缠头,散批长袍。于阗来朝者都戴小金花毡笠,金丝战袍束带,并且都偕其妻子同来。南蛮五姓番入朝时都是椎髻乌毡,像僧人一样礼拜。
参与朝会百官与嘉宾周围是一干支撑场面的卤簿仪仗,诸如法驾、伞扇、仪卫、雅乐等等。光是黄麾仗的仪节就要动用五千余人,宋氏南渡之后数量大减。这里面夹杂着四方朝贺的外国使节,如西夏、高丽、交趾、回纥、于阗、真腊、大理、三佛齐等,和宋朝邻邦的这些国家,平时虽然你也打我,我也打你,到了这时候,化干戈为玉帛,都挺懂规矩,参与大朝会的使臣都会将本国的贡品、歌舞等进献给大宋皇帝,那场面真可谓是“万国衣冠拜冕旒”。这些国家之所以愿意来,除了白吃白喝白住,临走时领走的金银比进贡的要丰厚许多倍,后来到了南宋,朝廷为了节约开支,除了高丽,一般不允许外邦使臣来了。
正史上作为大理王的段和誉派人参加大朝会是这么记载的:“政和六年,誉遣使爽愤李紫琮,以三百良马、百二十众入贡,并以乐工四十武外宾被折腾了半天,最后热热闹闹地吃一顿饭。但正如吃过国宴的人都知道这种宴会其实只是一种规格一样,大殿里的这顿饭也并不可口,其中的一道主菜即胙肉,是除夕夜里祭祀用的猪牛羊肉。
祭祀用的肉是不放盐的,执事们用刀子割成小块,分赐群臣,这种毫无味道的白肉,吃起来苦不堪言,但又不能不吃。有的大臣这种宴会吃多了,便在私下里有所变通,他们事先在家中把手绢放在五香肉羹里煮出味来,到时候一边吃胙肉一边拿出来擦嘴,这样,肉有了味道,又不会被参以无礼和不敬。但绝大多数的臣子既没有这样的经验也没有这样的胆量,只能硬着头皮往下吞。因此,正如《水浒》中那位黑大汉所说的,一个个都“嘴里淡得出鸟来”。</content>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