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大清早,建业皇宫外。
有穿着绸缎的富户家仆,也有衣衫朴素的小族代表,更有一些白发苍苍的家族族长亲自坐着轿子等候。
他们或提着沉甸甸的米袋,或护着一队装满粮食的马车,一个个神情紧张又期待。
守城的蜀军士兵虽早已得到通知,但见到这一幕仍颇为惊讶:这些昨日还对江东蜀军避之不及的世家豪强,竟在天没亮就挤在城门口,生怕来晚了似的。
“军爷,快些开门啊!我们等了一大早,就是要面见杨大人!”
人群中一位花甲老人焦急喊道。
他是何家家主何颙,原东吴建业城内颇有声望的一位大族族长。
此刻这位往日颐指气使的大人物却弓着腰,声音都有些发颤。
旁边马家、张家的代表也纷纷附和:
“对,对,还请官军通融,先让我们进去,我们是来给杨大人送粮的!”
士兵队长闻言,忙挥手示意打开城门:
“奉杨大人令,凡携粮赈灾者皆可入城!”
话音刚落,沉重的宫门吱呀一声,被缓缓推开。
等候的众人立即拥护着各自的粮车鱼贯而入,生怕落在人后。
就在昨日,杨仪在府衙连夜设宴款待了何、马、张三家,并当场封赏食邑,允诺大大嘉奖借粮之功。
一时间风声传开,原本勾结起来想看杨仪笑话的建业各家族顿时坐不住了。
谁不想要封赏?谁又愿错过眼下立功的机会?
于是深夜里,不少先前表态不借粮的中小世家纷纷改变主意,带着粮食赶来巡抚营前求见。
而眼下这些人,正是连夜赶来朝奉的各路世家代表。
随着人流入城,这些大大小小的粮车直接奔赴建业守备府,如今暂作蜀汉江东行营所在。
偌大的府衙门前,此刻已经停满了载重马车,车上的一袋袋稻米黄澄澄堆成小山一般。
蜀军士兵来回穿梭指挥,将粮袋搬运入库,登记造册,忙而不乱。
一众送粮的世家代表则在前院依次等候传唤,一个个表情拘谨,又难掩心中忐忑。
前厅大堂内,蜀汉江东行营主事杨仪正襟危坐。
他身着一袭青色官袍,腰佩长剑,面色沉稳如水,目光却锐利地扫视堂下。
左右陪侍的是他的谋臣和亲信,姜维就立于一旁,手执一卷名册低声禀报昨日连夜统计的借粮名单。
“何家,借粮两万斛。”
姜维念道:
“马家,一万五千斛;张家,一万斛……还有刘家、陈家、吴家等,共计粮三十余万斛。”
堂下的众家主闻听自己家族名字被点到,纷纷神色微动。
被点到的何、马、张三家家主脸上挤出一丝笑意。
昨夜他们已得封赏,如今更盼着在众人面前被嘉奖一番。
而其他那些赶来借粮却未被点名的小世家,此刻则不禁后背发凉。
原来杨大人昨夜就让人一一记录了借粮名单,未曾上报的,自然不会在册上!
莫非,凡名单上没有的,就算现在送了粮来也无用?
正当他们心中打鼓时,只听杨仪清了清嗓子,将名册轻轻放下,缓声道:
“诸位慷慨解囊,借粮赈灾,乃是大义之举。朝廷铭记在心,本督也记在这里。”
他指了指案上的名册,神情肃然。
“凡名单所列各家,所借粮草,本督一一写下借据,日后官府定当归还,并另有封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