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胥
华胥,也称华胥氏,风姓,故里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华胥镇。www.126shu.com华胥是罟教渔猎”,发明了渔网捕猎,成为畜牧文化的源头;“作书契以带绳结”,有了简单文字;“伏羲坐于方坛之上,听以渔。”《楚辞·大招》:“伏羲氏作瑟,造‘驾辨’之曲。”《淮南子·天文训》曰:“东方木也,其帝太皞,其佐句芒,执规而治春。”《楚辞·离骚》:“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宓妃”,即“洛神”,《文选》卷十九《洛神赋》注引《汉书音义》引如淳云:“宓妃,伏羲氏之女,溺死洛水,为神。”《吕氏春秋·孟春纪》曰:“太皞,伏羲氏,以木德王天下之号,死祀于东方,为木德之帝。句芒,少皞氏之裔子曰重,佐木德之帝,死为木官之神。”《汉书·丙吉传》曰:“东方之神太昊乘震执规司春,南方之神炎帝乘离执衡司夏,西方之神少昊乘兑执矩司秋,北方之神颛顼乘坎执权司冬,中央之神黄帝乘坤执绳司下土。”《山海经·海内经》曰:“西南有巴国。大皞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
3、伏羲女娲传说的变异与融合
随着时代的改变,很多事情必然会不断随之变化。晋皇甫谧《帝王世纪》曰:“女娲氏亦风姓也;承庖牺制度,亦蛇身人面,一号女希。”《路史后纪》二注引《风俗通》曰:“女娲,伏希(羲)之妹。”唐代李冗的《独异志》记载:“昔宇宙初开之时,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又自羞耻。兄即与其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遣我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於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伏羲女娲为夫妻的传说,还见于出土的战国时期的帛书。长沙子弹库帛书乙篇记载:“曰故囗熊雹戏(伏羲),出自囗,居于囗。田渔渔,囗囗囗女,梦梦墨墨(茫茫昧昧),亡章弼弼,囗囗水囗,风雨是於,乃娶囗子,曰女皇(娲),是生子四,囗囗是襄,天路是格,参化法兆,为禹为万(契),以司堵(土),襄晷天步,囗乃上下联断,山陵不,乃名山川四海,囗熏气魄气,以为其,以渉山陵;泷汨渊漫,未有日月,四神相代,乃步以为岁,是为四时。”大意是:创世之处,天地混沌,暗昧无日,风大雨多;伏羲娶女娲生了四个孩子,协助禹和契治理洪水;四个孩子到四海一边支撑蓝天,一边为山川命名;黑暗中用步履计算时间,确定四季。……最终完成了创世的工作。这里没有说伏羲女娲是兄妹。到汉代以后伏羲女娲的传说,还融入了佛教因素。在南方的苗族等少数民族中,伏羲女娲传说还演化为盘古传说(详见下文)。四川新津龙岩村出土的三国时期的石棺画像,刻绘在石棺后挡板上的伏羲、女娲,一个捧日,一个捧月,二人均为完全的人形。说明该传说在当地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总而言之,伏羲女娲的传说始终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改变、融合。
二、汉画中伏羲女娲的类型及其形象的文化意蕴。
伏羲女娲传说出现的地域遍及全国各地,所表现的形式多样:有说唱的形式,如现今保存在南方少数民族中的创世史诗;有文献的零星记载,如《淮南子》等;有出土的文物中,如画像砖、石、壁画、帛画等。在出土的画像中,伏羲女娲的表现形式多样:有的是单体出现,有的是二人交缠的形式,还有的是他们的形体或手中所持物件的区别等。不同形式的伏羲女娲画像,代表了每个时代、文化中相异的信息。
1、汉画中伏羲女娲的类型
汉画中伏羲女娲的类型很复杂,形象亦不尽相同,其意义也就有所区别。一是形体的差异: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非衣帛画,最上部中间是人首龙身盘曲的神人,有人认为他是烛龙,笔者认为是伏羲或女娲。因为画中的女墓主死后去始祖神那里才合乎情理,假如她到烛龙那里去,与理不通。河南洛阳西郊浅井头汉壁画墓,洛阳墓顶由南向北绘有伏羲和女娲。伏羲人首龙身无足,尾部呈鱼鳍状。汉画像石中的伏羲女娲图像最多,主要分布在祠堂的侧壁和墓室的门柱、横梁等部位。1986年四川简阳鬼头山出土的3号石棺画像,其后挡右上部,刻一人首龙身的人物,其旁刻写“伏希(羲)”。左边亦刻人首龙身像(伏羲女娲为龙身的问题详见下文),其旁刻写“女蛙(娲)”。二是头衣和手持道具的区别:山东嘉祥武梁祠西壁,戴冠的伏羲执矩,头挽发髻的女娲执规,二人均人首龙身且尾部交缠,他们中间有一小人。左边题刻“伏羲仓精,初造王业,画卦结绳,以理海内”的铭文。河南唐河汉画像石上,刻有伏羲手执排箫的图像。微山两城镇出土的一画像上,中间是“西王母”,其两侧是手执便面、人首龙身的伏羲女娲,二人作交尾状(也有的伏羲女娲中间为东王公)。三是对伏羲或女娲个体始祖的崇拜形式:费县潘家疃出土的伏羲图和女娲图分别刻在两个门柱上,伏羲为人首龙身,身上有日轮而手执规,下身长两只足;女娲人首龙身,身上有月轮而手执矩,下身有两只足。四是创造型或情景的再现:江苏睢宁出土的“伏羲女娲”汉画像石,画面中伏羲女娲皆人首龙身交尾状,二人躯体中间有羊、马等,下方的二人两侧各一小人首龙身之人。河南唐河针织厂出土的伏羲女娲图,伏羲女娲各手执一草扇,在一神人身上相向而立;南阳七孔桥出土的“女娲捧璧”图,原文说“女娲人首龙身,手执灵芝”。他们手执的应当是草扇。当然,上面列举的形式并不完全;还存在相互混合的情况,这里只是作简单的分类区分。
2、出土文物中不同伏羲女娲形象的文化意蕴
不同的形象就是不同文化的表达。在谈到伏羲女娲的形象时,《鲁灵光殿赋》中说:“伏羲鳞身,女娲蛇躯。”汉画中伏羲女娲的图像很繁杂,其文化意蕴也就各异:其一,伏羲女娲手中不同的工具代表了各异的传说和伦理观念。伏羲女娲手执草扇,是文献中所谓其因兄妹结婚而“结草为扇,以障其面”遮羞的情景;也是在描绘始祖神初始创世的状态。神话传说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吸收新的思想、观念;并会出现一个母题的孪生神话,如由伏羲女娲而衍生的盘古传说,却符合社会的需要。从女娲创造人类开始,到伏羲神话的出现和伏羲女娲兄妹结婚,“结草为扇,以障其面”的说法,以及《风俗通》所说女娲成为“女媒,因置婚姻”等,已经脱离了原始氏族的状态,显然渗入了封建伦理观念和思想。《周髀算经》上卷记载:“昔者周公问于商高曰:‘窃闻乎大夫善数也,请问昔者包牺(伏羲)立周天历度——夫天可不阶而升,地不可得尺寸而度,请问数安从出?’商高曰:‘数之法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于九九献就断然否认它的真实性。因为文化具有很强的传承性,有些晚出文献中记载的却是古代发生的故事或传说,所以要慎重考虑晚出文献的记载。
三、伏羲女娲的传说反映了古代社会与文化的变化
在女娲传说的创世故事中,主旨为了强调是伟大而神圣的女性(或指始祖、母亲),拯救了世界、创造万物,其原始性显而易见;伏羲传说中的其作化的发展,难免会在原始的基础上陆续增加一些新时代的文化;这种情况在南方少数民族的创世史诗中都可以得到证实。
1、图腾的产生
有些图腾是人类最初的精神寄托。初民在起初认识自己及周围的事物时,首先会提出“是什么”的问题,之后才逐渐明确“从何而来”。新石器时代以前,人类的思维主要还处在“是什么”的阶段。[9]万物有灵思想,是初民中最常见的观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类自发的幻想,二是出于宗教的需要。在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期,图腾就成为氏族的精神支柱。古代社会的图腾很多,初民会把人、动、植物和自然物作为自己的始祖或神灵崇拜(即图腾)。如《左传》昭公十七年载郯子语曰:“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献记载中。《左传·成公十三年》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与战争是一个国家极为重要的事情,而祭祀被排在首位,说明它高于一切。这是伏羲女娲被作为祖神并进行祭祀的原因之一。反映在墓葬中。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墓葬中,死者旁边随葬一些生前用过的生产工具、食物或装饰品等,都是灵魂不灭和对祖先崇拜的表现;以及辽宁牛河梁出土的“女神庙”,说明初民对生与死都有相当的想象力和安排,宗教意识极为鲜明。
——节选自百度百科《伏羲女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