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东非的阿拉伯人来说,这样做也有可能是一次机会。
最起码从表面看起来,葡萄牙人能够帮助他们对接欧洲市场。
而在此之前,输入往地中海的海上商品,只会经由波斯湾或者红海。
事实上,葡萄牙人对东非的想法,远不止于将既有的斯瓦希里城邦,纳入自己的贸易网那么简单。
能够在印度洋获得成功,决定着葡萄牙,能不能晋升为一个“帝国”。
在印度洋,印度才是成败的关键。
为此,在达伽马第二次启航前往印度之后,葡萄牙人紧接着,就派出了优秀的军官团,前往印度,准备迎接,接下来的挑战。
以职业军人取得航海家,成为船队乃至海外领地的主官,也成为了葡萄牙从商业扩张,向武力扩张的转折点。
然而,在马拉巴海岸,已经跟印度土著政权,形成共生关系的阿拉伯商业集团,
尤其是霸主卡利卡特所能够调动的资源,要远高于斯瓦希里城邦。
当达伽马以同样的态度,要求卡利卡的统治者顺从时,与印度统治者,关系良好的阿拉伯商业集团,作出了激烈的反应。
拥有强大武力的达伽马,则开始打劫,他们所遇到的阿拉伯商船,以期迫使阿拉伯人屈服。
在这个过程中,达伽马舰队中的数艘军舰,与卡利卡特海军,实际为阿拉伯武装商船,在卡利卡特附近的海域,进行了两次海战。
尽管卡利卡特的船只,在数量上十倍于葡萄牙人,但与有备而来的葡萄牙军舰相比,战力明显不足,最终完败于葡萄牙人。
这一结果,使得马拉巴海岸的印度城邦,尤其是卡利卡特最大的竞争对手柯钦,纷纷开始与葡萄牙人合作。
虽然在冲突失败之后,卡利卡特也表示,愿意与葡萄牙人就贸易问题,做进一步协商,但双方实际都不认为,和平就此到来。
尤其葡萄牙人还要求卡利卡特,驱逐所有的阿拉伯人。
相比之下,柯钦的态度就要“真诚”的多。
对于征服者来说,利用被征服地区的内部矛盾,能够让他们事半功倍的完成目标。
比如,在以后的美洲征服中,大家就会常态性的看到,总会有某支土著部落,
愿意充当“带路党”,以借助白人的力量,来打击自己的对手。
柯钦所拿出的最大诚意,就是在达伽马的船队返航之后,允许其留驻印度的分舰队,驻扎于自己的港口。
葡萄牙随后向柯钦派驻军事人员,也用实际行动,表明自己的存在,对柯钦提升在马拉马海岸的竞争力,
包括稳定内政都有诸多好处,显然,柯钦的阿拉伯人,不会喜欢看到这种合作。
在葡萄牙人“帮助”镇压,阿拉伯人所引发的叛乱之后,柯钦的统治者,甚至同意葡萄牙人,
在自己的海岸线上,构筑军事据点(公元1503年)。
对于在印度洋拥有野心的葡萄牙来说,这点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