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并不代表,达罗毗荼人是一个高地m族。
真正帮助达罗毗荼人,保持种群优势的的,依然是那些沿海低地,及切割高原的谷地,而不是德干高原本身。
从地形图上可以看出,德干高原周边,大片平原带出现在,东、南两个方向。
这与德干高原,西高东低的地势有关,这样的地势,使得高原东南沿海地区,
能够得到大部分的高原之水,以及顺水而下的泥沙。
这片印度南部最大的平原带,依地缘特点,可分割为安得拉平原,及泰米尔纳德平原两块。
两大板块之间的分割点,也是高原与海洋最接近的点。
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得后世,泰米尔纳德邦的主体m族“泰米尔人”,以及“安得拉邦”主体m族,
泰卢固人所使用的m族语言,即泰米尔语、泰卢固语,成为了最主要的达罗毗荼语。
两大语言的使用人口数,不分伯仲。
在达罗毗荼语族2亿出头的使用人口中,合计占比高达75%左右。
相比之下,印地语人口在北印度的相对优势,就要明显的多,其它语种都只有千万级的使用量。
上述语言结构特点,也反映在了后世印度,最显性的文化代表——电影上。
北印度印地语一家独大的情况,使得宝莱坞成为了唯一的电影中心。
而基于南印度泰米尔语、泰卢固语,双强并立的特点,南印度的电影中心,也有两个:
一个,是位于安得拉邦首府,海德拉巴的“托莱坞”,以及泰米尔纳德邦首府,钦奈的“考莱坞”。
另外,还有两个市场份额较小的,用其它达罗毗荼语的“莫莱坞”和“桑达坞”。
前者位于喀拉拉邦;后者,则位于第四个南印度邦“卡纳塔克邦”首府,印度著名的软件基地——班加罗尔。
顺便说下,这些看起来,山寨味浓浓的带“坞”别称,的确是从米国的好莱坞,变化而来的。
其实,国人对南印度电影,也并不陌生,只是不一定知道罢了。
比如,后世有部印度大片《巴霍巴利王》,这部神片,就产自泰卢固电影的基地“托莱坞”。
另外,非常红的《三傻大闹宝莱坞》,南部的考莱坞也有同版权的作品,到国内被翻译成《三傻大闹宝莱坞2》了。
其实,南北印度拿同一版权d立拍摄,供应各自的受众,是非常常见的事。
这也是为什么,后世国人看到的很多印度电影,会在名称里,画蛇添足般的加上“宝莱坞”一样,如《宝莱坞机器人之恋》。
透过分析印度电影分布结构,相信大家对印度的南北差异,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当然,这并不代表这些差异,就一定会导致印渡的f裂。
在绿教入侵北印度之后,南印度俨然成为了,印度j和印度文化的守卫者,并由此拉平了,与北印度地区的心理差距。
类似的情况,在天朝也存在,数次北方入侵,所导致的衣冠南渡,使得长江以南,
包括岭南地区,对华夏传统文化的信仰程度,甚至可能高于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