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本网 > 历史军事 > 移民全球 > 第五百一十四章:河套之战(九十九)

第五百一十四章:河套之战(九十九)(2 / 2)

换句话说,马来国实际上并非是一个绿教徒占据绝对优势的国家。

作为掌握政权的马来人,最需要防备的是非绿教族群有机会形成统一战线。

作为较晚接受“文明”洗礼的婆罗洲。

达雅人的及其人口比例上的优势,并不只存在于马来西亚境内,也存在于印泥境内。

依据所在方位,印泥所控制的加里曼丹岛部分,被行政分割为:东、南、西、北、中五个“加里曼丹省”。

其中除了最靠近爪哇的南加里曼丹省外,达雅土著在其它四个省份均为多数民族。

整个婆罗洲可以被归类于“达雅人”的土著民族,据估计总数可能高达几百万。

然而在印泥方面,对于达雅人问题的敏感度,并不如马来那么高。

这是因为,印泥部分的加里曼丹岛虽然有数百万达雅人。

但放在印泥上亿的人口数量中,是非常不干起眼的。

换句话说,爪哇、巽他等绿教民族占绝对人口优势的印泥,并不担心达雅人有机会分离出去。

相比之下,反倒是亚齐这种更原教旨,并远离政治中心的非绿教民族,更容易有分裂的倾向。

现在我们知道,在南洋诸岛中,加里曼丹岛在地缘结构上的神奇之处。

并不仅仅是因为马来、印泥、文莱三分天下的格局,还因为有个足以影响岛屿地缘政治格局的土著“达雅人”存在。

从地缘规律上看,类似“达雅人”这种原本整体处在原始氏族状态的土著。

将会随着外来民族和文明的入侵,逐渐缩小人口上的优势,直至最终被基本融合。

直到后世21世纪,达雅人依然能够在婆罗洲的人口中过半。

可以想见,在18世纪后期,中国人大规模踏上这片土地上时,达雅人在数量上有多大的优势。

人口数量并非是衡量竞争力的唯一标准,否则我们也不会认定。

达雅人在婆罗洲的人口比例,将随宜着外来人口和文明的入侵,逐渐消亡。

历史上,达雅人在文明层级上处于非常低的水平。

以至于18、19世纪与之接触的西方人,会将他们称之为“猎头族”。

类似的情况,在我朝开发大员岛时也曾经碰到。

总得来说,越靠近山地的部族,所保持的原始习俗会越多。

有考据表明,在绿教席卷南洋之前,婆罗洲的一些沿海点也如南洋其它岛屿一样,被印度文明影响。

不过真正让婆罗洲为文明世界所熟知的,还是绿教的传播。

整个婆罗州最早接受绿教信仰的,是15世纪中的“文莱苏丹国”。

此后自16世纪起,婆罗洲沿岸的各重要港口。

尤其是能直接受贸易线辐射的北、西、南沿海,随之出现了一系列据港而兴的小型“苏丹国”。

比如西加里曼丹沿海的三发苏丹国、苏卡达纳苏丹国;南加里曼丹的马辰苏丹国等。

鉴于婆罗洲本身的潜力有限。

这些小型苏丹国,本身在南洋地缘政治舞台上,大都没有什么特别的表现,其统治范围也多是处在沿海的河口地区。

最新小说: 高考结束去兼职,漫展摄影遇校花 清泉明月 到部队退亲,冷面军官竟是我熟人 圣诞诡异录 双重人格大佬的极致偏宠 开超跑!住别墅!我是世界白富美 斗罗,绝世之神 四合院从抗日胜利开始 大果重生将军府 快穿:渣女她总是好孕连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