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见了英*使安德烈,从他口中了解一些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现状,又同他敲定了贸易协定之后,朱由检便起身离开了四夷馆。
至于东印度公司北大年商馆同四海商行之间的贸易协定内容,自然会有人同安德烈详细的进行探讨,等协议达成之后交给他进行审核。
在返回宫内的马车上,崇祯侧头看着外面漆黑一片的街道,偶然才会看见挂着玻璃防风灯罩的马车从窗外经过,为他照亮了一小段街面。
看了一会之后,朱由检突然回过头来对着斜对面的王承恩说道:“这街道上也太暗了,既然现在京城市政厅收入不错,那就让他们拿出一部分钱来,再向临街的商铺收取一部分钱,宫内再补贴一部分,把京城十六条主要大街都添上路灯设置。
这个英国人不是运来了许多便宜的黑水油吗?让科学院研究一下,能不能提炼一下这些黑水油,然后用于室外照明。至于不足的油料么…”
看着崇祯还在思考用什么作为路灯照明的燃料,王承恩顿时小心翼翼的建议道:“听说科学院的院士们对研究提炼焦炭时的富余产126shu和没有后世的洗浴设备而已。
朱由检伸出的手快要抓到木牌时,突然又缩了回来,他目光转移到了王承恩身后的吕琦身上说道:“今天还是算了,朕还有好多事情没有处理呢。吕琦,朕让你派人询问东江镇,他们有没有回报?这后金军中是不是有人投奔他们去了…”
看着崇祯就这么自顾自向着上书房走去了,王承恩也有些无可奈何。现在不管是宫内还是宫外,都希望宫中三位娘娘能够传出喜讯,这样崇祯的帝位也就稳当了。
不过显然登基后性格越来越跳脱的崇祯本人并不这么看,他似乎并无意顺着那些大臣们的意思,专心一意的在后宫布种造人。而是一心一意把治理国家当成了他的首要之务,虽说崇祯的勤政程度有限,但是他处理国事的时间却已经远远超过了前面三位皇帝了。
皇帝勤政也许是件好事,但也许对某些人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对于王承恩这样并不很热衷于权力的太监来说,崇祯对于宫内24监的改制整顿,和遣散了大部分内侍宫女,只剩下了不到8千人,使得内廷人员的年支出从50万石降到了10万石,可以说大大的减轻了他这位内廷大管家的财政压力。
但是对于原来的宫内24监管事身份以上太监来说,宫内人手的大幅度裁撤,不但减少了他们手中的权力,还减少了他们上下其手的机会,这显然不是什么好事。
不过随着从底层内侍挑选出来重组的都知监开始步入正轨,这个重新组建的部门虽然只有355人,但是在皇帝的支持下,却监控了宫内及宫内名下的所有工坊,它的地位日益位高权重了起来。
当那些不满衙门改制或是消极怠工的太监,在都知监一纸文书的勒令下,纷纷被强制退休出宫去后。原本对改制口出怨言的太监们顿时都闭上了嘴,而宫内的风气也为之整肃一新。
不过在王承恩看来,虽然宫内24监改制后人员裁撤了许多,不过裁撤的大多是老弱昏庸和心术不正之辈,这些人被赶出宫去后,自嘉靖朝流传下来的宫内许多不良风气顿时消灭了不少。起码现在宫内不会再如万历朝一般,出现什么梃击案之类的奇怪事件了。
现在宫内的各衙门,最起码做到了:权责明晰,规矩整然。龙,终于回到了东江镇。他一回去就遇到了一件好事,后金的汉人将领刘兴祚因为被女真亲贵排挤,率领刘氏几兄弟并数百兵丁投降了过来。
毛文龙顿时把刘兴祚的主动归降算在了自己头上,说是他带兵包围了来犯的女真部队后,才逼降了刘兴祚的部队。
看到这里,朱由检下意识的皱了皱眉头,显然这不是他命令下达后东江镇的回复,而是毛文龙的主动请功公文。
十一月初,黄台吉派出使者前往锦州,指责明国出尔反尔,刚刚签订和约就派人掳走了宽甸附近的一只女真军队。黄台吉要求明国严惩破坏和约的将领,并归还掳去的人员。
朱由检当初以为是对方想要找事,便让吕琦发文到东江镇查问这件事,现在看起来还真有这么回事,但是事情的经过似乎有些出入。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