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时报»的推出,就像是一片柳叶飘落在了静谧的池塘之中,只是泛起了几朵涟漪就消失不见了。并没有像朱由检想象的那样,掀起民间舆论的反馈。
朱由检回宫之后,让锦衣卫、柳敬亭等人在京城各色人等之中摸底调查,想要弄明白为什么人们对于«大明时报»如此不屑一顾。
经过了数日的调查,朱由检总算是了解了些情况。京城虽然是首善之区,但是识字的人口也不过大约占据京城人口二成多而已。
因此大部分人都不会去购买一份售价20文的«大明时报»,一是他们看不懂,二来20文钱可以买上两斤猪肉和1只鸭子了,在平民眼中,精神食粮自然是不如物质食粮重要了。
其次有能力购买报纸,并想要了解朝廷动向的,基本都是读书人、缙绅及一些商人。对比起«大明时报»,他们更愿意观看由朝廷发行的《邸报》,毕竟《邸报》上有完整的皇帝的诏谕、官员的升迁罢黜、朝廷各部门的财政收支、九边军事状况、重大突发事件报道和时事评论外,还有关于朝廷大政的讨论。
对比起东厂的«大明时报»,《邸报》权威性明显更高。因此手抄的《邸报》反而供不应求,而«大明时报»却处在无人问津的地步。
朱由检还明悟了最后一点,大明王朝是一个封建王朝,这是一个丈夫可以典卖妻子,父母可以典卖儿女,主家可以买卖奴婢的时代。
大明虽然划分为士、农、工、商的四民阶层,但是实则上大明只有三个阶层,一个是被称做主家的地主缙绅阶层,一个是依附于主家的奴仆阶层,最后一个是人身独立的良民阶层。
对于奴仆来说,他们所获取的一切信息,都来自于主家的发布。在人身依附的封建伦常秩序之下,只要主家没有造朱家皇帝的反,那么主家说太阳是方的,这些奴仆也只能应和道这太阳长的真是方正。
在这种封建伦常秩序的枷锁之下,这些奴仆怎么会想去了解«大明时报»上的文章,大明的法律可不会保护他们和主家之间的争端。
大明所谓的良民,严格来说只能是士和自耕农,前者是还没有进入缙绅阶层的读书人,他们只会为缙绅们摇旗呐喊。
而后者在大明糟糕的田赋税收制度下,已经开始不断的破产,或是把自己的土地投献到大地主、官僚缙绅的门下,脱离了自耕农的身份。
总而言之,朱由检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只要大明的人身依附关系等封建义务还存在,那么指望用报纸这种舆论手段去打击地方上的缙绅势力,就是一件事倍而功半的事。
而在他的眼皮底下,东厂直接能够控制的京城都是这副模样,那么在其他地方,«大明时报»也就更翻不起什么浪花来了。
看到崇祯关注着关于«大明时报»的影响反馈的调查报告,整整一个下午没有动弹,王承恩心里总是感觉有些七上字和简单的算术,今后也好找个谋生之道。这天气越来越冷了,这些乞儿住的地方都要检查一二,需要修缮的就及时修缮。房子里没有取暖设施的,尽快安排人修建,再置办些棉花、棉布,让这些乞妇给他们自己和孩童制作冬衣,让她们也好好过一个冬天吧。”朱由检嘉许了王承恩一句,随即又再次补充了几点。
王承恩不由有些感慨的对崇祯颂扬道:“陛下仁慈,几达仁宗、宣宗皇帝了。”
王承恩的恭维,并没有让朱由检开心起来,他只是自嘲的说了一句,“不过是小仁小义吧了,大明有生民亿兆,但是朕也只能照顾眼前这千把人而已,朕视线之外的大明百姓,又有多少会过不了这个冬天呢?”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