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刘成问道:“丞相,不知你打算在函谷关屯兵几何?”
双方人员都是一愣,董卓也很疑惑,但还是说道:“最少屯兵三千人!”
刘成道:“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南阳太守张咨被孙坚杀掉之后,袁术就以后将军之职接管了南阳并自任南阳太守,河内太守韩浩是我举荐的,但没想到他竟然也反叛了朝廷,所以函谷关已经成为了我们唯一的退路,我不是不相信丞相,但关系到我数万大军的生死,所以为了保险起见,函谷关需要有我的人,既然丞相打算在函谷关屯兵三千,我要求这三千人当中有一半是我的人,这不算过份吧!”
董卓和李儒的眼中都有一丝莫名的光芒闪过,二人对视一眼,这下都知道刘成也是精明之人,不算胜、先算败,看来想要忽悠住刘成还真不太容易。
董卓没办法,只好答应:“好,你可以派一千五百人进入函谷关,但领兵之人只能屈居副职!”
“可以,但此人不受守将管辖,本将军这一千五百人的作用就是在关键时刻能保证我军若不敌关东诸侯联军可以退入弘农郡”。
刘成连这种细节都想到了,董卓和李儒还真是无奈也无语,看来想要把刘成大军堵在函谷关以东跟关东诸侯联军死磕到底还真不容易,必须要另想办法才行!
董卓点点头:“好吧,此事就这么定了!接下来我们来商议一下具体的驻防情况!”
又是一番长时间的讨论,双方共同决定,在孟津关屯兵五千,在小平津屯兵三千,给虎牢关增兵一万,在荥阳驻军五千,在旋门关驻军一千,在轩辕关驻军一千;在大谷关、广成关、伊阙关分别驻军一千、两千和三千。至于从南阳通往长安的武关、蓝田关由董卓派兵驻守,分别屯兵三千和一千。
剩下的兵马分别屯于洛阳城和四周,倘若战事吃紧,可以随时派兵增援。因需要防守的关隘和城池太多,董卓和刘成把兵力驻防部署完毕之后,仅仅驻防就用去近三万多人马,剩下可以用于出战的兵马只剩下七优先生的态度让在下十分惊讶,您会害怕给丞相造成不利于的舆论?您可是连太后都敢杀的人,是行废立之事的主导者,这天下还有何事是您不敢干的?你居然说担心杀了袁隗会引发不利于丞相的舆论,这难道不可笑吗?又或者说您也和伍琼、周毖、何颙等人一样都是袁家安插在丞相身边的内鬼呢?您潜伏在丞相身边到底有何目的?”
李儒听得脸色一变,当即厉声道:“贾诩,你大胆!我李文优对丞相忠心耿耿,从无半点异心,你故意离间我与丞相,到底居心何在?还是因为这是刘将军指使的?”
贾诩淡然一笑:“在下只不过是陈述事实罢了,你的态度太过异常,实在令人生疑!”
这时董卓板着脸看着贾诩,问道:“咱家的确是杀了伍琼和周毖,但杀完之后咱家又后悔了,说周毖有可能是袁家安排的内鬼还说得过去,但伍琼绝对不可能,他入朝任职就是本相安排的。贾文和,你是如何知道他们是袁家安排在本相身边的内鬼?”
刘成替贾诩回答了这个问题:“丞相,其实本将军早就知道这几个人是袁家安排在丞相身边的内鬼,只不过没有知会你罢了,毕竟此前咱们的关系还没有好到可以情报共享的地步!你的身边应该还有袁家的内鬼,虽然我不知道还有几个,他们又是谁,但我敢肯定你对于袁家而言毫无秘密可言,如果不除掉袁家,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会被关东诸侯们知道得清清楚楚,丞相认为我们可以打赢关东诸侯们吗?丞相可以不听我的,但是我刘成绝不想死得不明不白,如果你不除掉袁家、挖出袁家安插在身边的内鬼,我认为这仗也没有必要打了,事不机密,还打什么仗?明日我就率军撤回河东!”
董卓脸上变幻不定,显然是听了刘成的话之后,内心正在权衡得失。
过了一会儿,董卓似乎想起了什么,看向李儒冷声问道:“文优,你觉得是杀还是不杀?”
李儒见刘成和董卓斗目光如炬的盯着自己,顿时背心开始冒汗,他知道刘成和董卓都有些对他起疑,如果这个时候依然坚持不动袁家,只怕董卓立刻就会开始怀疑他,于是他拱手道:“自从袁绍和袁术响应曹操的檄文,实际上袁家就与丞相撕破了脸皮,这俩个兄弟不会因为丞相没有动袁隗一家对您感恩戴德,一旦他打到雒阳城只怕不会顾念您曾经对袁家高抬贵手,所以还是铲除后患为好,黄琬、杨彪和张温这些人都杀了,还怕多一个袁家?”
董卓收回了目光,扫向华雄,当即喝道:“华雄,命你带人去袁家,先审问出袁家在咱家身边安插了多少内鬼,到如今还有几人?姓甚名谁,本相要知道得清清楚楚!”
“领命!”华雄当即抱拳答应,转身就走。
“等等!”刘成叫住了华雄,他对董卓道:“丞相,刑讯是一种细致活,华将军只怕干不了,听说李儒大人精通此道,何不让他主持这事,由华将军协助呢?”
董卓一想,觉得也是,于是对李儒道:“文优,你跟华雄跑一趟,一定要尽快审讯出一个结果,把袁家安插在本相身边的内鬼全部揪出来,本相一想到身边还有其他人安排的内鬼,随时都有可能掉脑袋,本相就寝食难安,这事你一定要给本相办好!”
“是,丞相放心!”
刘成并不知道李儒究竟是不是袁家安排在董卓身边想借此人之手祸乱天下的,他只是有些怀疑,而董卓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人,刘成知道董卓已经在心里对李儒产生了一些疑虑,不过这已经足够了。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