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臣都沉默了,这件事来得太突然,他们还有仔细的考虑,权衡其中的利弊才能发出声音。
这一点皇帝也能理解,御书房中的这些人,不是热血青年,所涉及到的利益可谓是深入到大明的方方面面。他们不可能轻率地做出一个有可能违背他们利益的决定。
“董爱卿,你先说!”所以,天子先点了董宣武的名。一晚上的时间,足够让董宣武有了自己的观点了。
董宣武清了清嗓子,上前一步,说道:“战争的胜负,臣以为今天的会议不必考虑。即使没有安邦平等人的帮助,臣也有信心能踏平川黔,平灭叛乱。”
首先董宣武排除了可能会给他陈述观点带干扰的因素。
这并非他狂妄自大而信口说出的胡言,而是他认为他有这个实力。
在大洋彼岸的那块大陆上,未来的花旗国人既然靠着原始的明之火撒播于蛮荒之地,这可是流芳百世的事情,必然被史书大书特书。有了这笔功绩,就算他们其他什么都没干,也没有人敢再说他们尸位素餐。
而且,在这件事上,真正冒风险的,是董宣武,跟他们关系不大。
奢崇明、安邦彦成不了气候,迟早都会被朝廷扑灭,这稍有眼光的人都能看得清楚,这也是朝廷长久以来并不把奢安之乱太当回事的原因所在。其实只要朝廷承诺,从此以后大明再不提改土归流之事,相信绝大部分土司根本不需要去平定,就会自动召回他们的子弟,甚至反戈相向,帮助朝廷对付奢崇明、安邦彦。平定奢安之乱会容易得多。实际上,若不是王三善坚持要改土归流,贵州的土司也不至于降而复反。
董宣武自己要给平定奢安之乱加大难度,自然也没有人出头反对,枉做小人了。
所以众大臣纷纷表示赞同,这一点上没有人反对。
“该如何改土归流,董爱卿又有何意见?”天启皇帝面带笑容问道,董宣武的话十分合他的心意,那位帝王不希望自己能做几件标榜青史的事情?
董宣武深吸了一口气,说道:“改土归流关系重大,但也急不得,臣以为,首先应该暂时将范围局限在曾经参加过叛乱的土司,以免叛乱会进一步扩大。也让那些一直作壁上观的土司可以心存侥幸,认为改土归流只是朝廷对这次叛乱的惩罚。”
“董大人,这么一来,那其他地方究竟还要不少执行改土归流?”内阁大臣顾秉谦开口问道。
“要,当然要!”董宣武说道,“如何改土归流,关系重大,朝廷并没有经验,这就需要在一些地区做试点,总结经验教训,摸着石头过河。我相信,一旦改土归流取得了成效,其他地区,即便那些土司心中不愿意,他们治下的百姓恐怕也不答应。到时候,朝廷再将成功的经验推广开来,所遇到的阻力将会小很多。
“不错,老臣以为董将军的意见是老成之见!”内阁首辅韩爌瞥了顾秉谦一眼,开口说道。因为董宣武的缘故,虽然在魏党百般为难,韩爌并没有像原本历史上那样迅速下野,致仕还乡,直到如今还为东林党占据着内阁首辅的位置。
无论是从东林党与魏党党争的角度出发,还是他与顾秉谦个人恩怨的角度出发,既然顾秉谦发言有为难董宣武的意思,韩爌都必须说话表明支持董宣武。这也是当初东林党共同的决定,当董宣武与魏党发生冲突时,会支持董宣武。
顾秉谦还想说话,却见皇帝身边的魏忠贤朝他使了个眼色,立刻闭嘴不再争辩。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