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军攻占仙霞岭,像一颗钉子深深打进清军的占领区,福建、浙江和江西东部原来是一整块地盘,现在却嘎嘣一声裂开了。{}
楚军的主力在饶州府按兵不动,等着谭泰做出反应,他如果真能沉住气见死不救,汪克凡不介意调整作战计划,分兵向东南进军,先把福建和浙江南部拿下来,不过从谭泰前些日子的动向来看,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
最理想的结果还是逼迫谭泰继续分兵,把他的十万大军在江西、南直隶、浙江、福建这千里防线上摆成一字长蛇阵,把柔软的腹部亮出来,楚军就能按照原定计划杀进南直隶,进而转战杭州、苏州,给满清造成最沉重的打击。
为了加大对谭泰的刺激力度,汪克凡决定再敲打敲打他,对江西东部的广信府(上饶)发起进攻。
南昌会战清军战败,谭泰退回九江府,江西大部分地区都被明军收复,清军只控制着紧挨长江的九江府和南康府,以及广信府的东部,包括府城上饶和兴安、永丰、铅山三个县(铅山,江西的一个县,铅在这里是多音字,念yan不念qian。)。
仙霞岭易手之后,位置突前的广信府和浙江的联系被切断,只和福建之间还剩一条狭窄的通道,处在江西明军的半包围,调动明军对广信府形成包围。
张家玉的东莞营和万元吉的部队配合,从抚州府、建昌府向铅山县发起进攻,威胁上饶和福建之间唯一的联络通道。汪晟的部队摆在江西进贤县一带,充当西面的预备队,并防止谭泰派兵从鄱阳湖赶来支援。楚军主力在北面的饶州府虎视眈眈,通城营、镇筸营、赵印选和陈邦傅的部队在东面的仙霞岭和江山县。
这些部队只在外围构成包围圈,真正的进攻主力是王进才和曹志建。
王进才的部队因为历史原因,是楚军中最大的一个营,虽然经过精简缩编,披甲战兵还有一万出头,这次全都带到了江西。他们到底是大顺军的老底子,战斗力还算过得去,改编加入楚军的时候能留尽量都留下了。
曹志建的兵力却少的多,只有两千出头的披甲战兵,其中还有一些原来是牛忠孝的手下。曹志建和牛忠孝都是湖南官军出身,部队的战斗力太差,改编加入楚军的时候淘汰的就比较多。
两支部队加起来,一共有一万三千多披甲战兵,算上辅兵和长夫的话,兵力将近三万人,差不多是张存仁的两倍半,楚军其他各部随时还能派出支援,兵力优势非常明显。曹志建走北路,王进才走南路,对上饶发动钳形攻势。
张存仁是九边老将,大风大浪见得多了,应对调度都颇有章法,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手里的兵力有限,又孤零零地甩在江西,刚刚开战就落了下风。无奈之下,他只能一边收缩兵力,一边节节抵抗,利用上饶周围丰富的水网和明军周旋。
既然是周旋,就没打算正面硬抗,短短几天功夫,明军相继攻占了兴安县和铅山县,前锋的红旗出现在上饶城下……
谭泰接到仙霞岭失守的消息,又惊又怒,一脚踢翻了桌案,对着福建方向把佟养甲骂了个狗血喷头。
作为堂堂征南大将军,他本来不应该如此失态,但是仙霞古道实在太重要,失守之后给他造成的打击太大,简直不知道该如何收场。
“怎么办?福建也许守不住了……”
仗打到这个份上,如果能让佟养甲全师撤回浙江就是最好的结果,从地图上看,其实还有一条路可以避开仙霞岭,走温州附近的分水关撤往浙江。但是那条路比仙霞古道还难走,根本不适合大部队通行,清军如果离开坚固的城池,跑不出去多远就会被明军追上,然后全军覆没。
跑不了,就只能硬抗。
谭泰靠拢一番,命人给佟养甲传令,立刻收缩防线,所有部队向福州、泉州几个大城市靠拢,实在不行就闭门死守,等待援兵,比如广信府的张存仁,就要尽快撤回福建。
这是没办法的事,仙霞岭那个地方过于狭窄,大部队无法展开,派去太多的援兵也没用,有周亮工在那里就够了。要给夺回仙霞古道,还得从浙江方面想办法,从安庆府和鄱阳湖继续调兵。
清军的水师载着援兵赶往衢州府,顺着长江刚刚进入钱塘江,就接到谭泰新的命令,把这批援兵送到之后立刻全速返航,路上就要做好各种准备,再给浙江送去一万五千援军。(未完待续。。)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