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那新节目还怎么做?我可是被你这个新年档节目吸引过来的,打死我也不在那时候放长假。”方旭东哭笑不得。
陈子昂笑道:“看吧,让你们放假,你们都不肯,以后可别说我对你们苛刻啊。”
……
维也纳,位于多瑙河畔,奥地利的首都,也是欧洲主要的文化页,可以浏览到由这个协会管辖的音乐厅举办的各种演出信息,还可以直接购票。
这些演出信息中基本没有来自中国的演出者或演出团体。
金色大厅的经营方式大致分三种:第一种是被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邀请在金色大厅演出的团体,剧院方会支付演出费,这代表着对演出团体水准的肯定,每年的新年音乐会就属于这种方式;第二种是根据合同进行驻院演出的团体,双方共同经营,按照协议分配收入;第三种是在前二者没有演出安排的期间,自费租用音乐厅进行自娱自乐式演出的团体。
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并没有邀请过任何一个中国艺术家和艺术团体到金色大厅演出。也就是说,中国团体在金色大厅的演出,基本都是自付场租。更直白地说,只要付得起场租,“唱响金色大厅”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
唱响一次金色大厅,并不需要多少钱。
每年的9月到第二年的6月是演出季。在这期间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会出面邀请很多有水准的团体在金色大厅或者其他音乐厅演出,维也纳爱乐乐团、柏林爱乐乐团、德雷斯顿国立交响乐团等世界顶级乐团经常会收到邀请。
在演出季期间,入驻金色大厅手续很繁琐,不仅需要邀请函,有时演出场次化,去听一些中国民乐也成为学习的一种。但是对于奥地利当地人来说,他们有什么理由去听中国乐团的演出?
一开始还是有些奥地利当地人会抱着新鲜好奇的态度去看一下中国人的演出,但也只会选一些有国际知名度的人。但随着中国人赴维也纳演出逐渐被做成了一个泛旅游产业,水平参差不齐,当地人就更少会去看中国团体的演出了。
一年前,中国某民歌天后在金色大厅的演出,不仅从国内带来40人的媒体报道团,在当地华人圈子中也引起不小轰动。可就算是民歌天后这种上了级别的人在金色大厅开唱,也免不了要靠赠票来让场子坐满。只不过赠票途径更上档次,不再是中餐厅、旅行社零星发放,而是由国内文化部跟很多大公司,甚至当地政府机关直接打招呼,不仅有“观众必须爆满”的需求,甚至连“大鼻子比例是多少”也会有个标准。
金色大厅在中国人心中象征着音乐界至高无上的荣誉殿堂,但在当地人心中,金色大厅顶多算一个中等偏上的演出场所。更可笑的是,金色大厅原本的设计结构,其实并不适合用来唱歌。
如果真要给金色大厅定个位,它就是个演出场地,在维也纳最权威的演出场所应该是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它不仅是世界四大歌剧院之一,而且是享受国家财政拨款的公立场所,所以不用像金色大厅那样要考虑靠出租场地维持运转。
金色大厅作为一个音乐厅,其实是有非常考究的设计。
一百多年前,建筑师在修建金色大厅时对共鸣与传声进行了潜心研究,不仅在高台木制地板下挖空一个空间,还仔细计算楼上包厢的分割与墙面女神柱的排列,并在天花板和墙壁上采用了防止静电干扰的建材。虽然金色大厅长得像个鞋盒,但是在声学以及建筑学上的设计十分精心,令听众不论坐在厅内哪个位置,都能享受到同样音质的演奏。
虽然设计考究,但这样的设计是专门为交响乐演出准备的,金色大厅里面的扬声器构造完全是为古典音乐准备的,并不适合唱歌。
金色大厅根本不高大上,又不适合唱歌,为什么中国团体和个人还如此热衷唱响金色大厅?这还要说回二十年前,中国民族乐团首次登台金色大厅。回国后,立马从付不出工资的“屌丝团”变成了出场费达20万元的民族天团。
“上维也纳金色大厅无非是想红。”王茵跟陈子昂说道:“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太有名,很多演出的来维也纳金色大厅都是冲着名气,艺术水准参差不齐。现在金色大厅名声都臭了,搞得我三年前的排期现在成了这样子,外国观众没几个。歌剧院那边我又排不上号,没那地位。”
陈子昂搂住老师的肩膀,哈哈笑道:“老师,你等着我。将来,我带你登上全世界最辉煌的舞台。”</content>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