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随着无人探测飞船越来越靠近能量源,董晨的到的消息也越来越多,也让他越来越确信那就是一个虫洞。
至于是人造的还是天然的那暂时就不知道了。
由于来的是四艘无人飞船,不用担心驾驶员的身体承受能力,所以它们减速的距离可以短一点,这也让它们可以在高速的状态下多飞行一段时间。
四艘无人飞船在确定了目标位置之后也就不再各自的飞行了,而是都朝着目标就去了。
它们相隔的距离不一样,而且在确定了目标之后四艘无人飞船也被分派了不同的任务,所以有的很早就开始减速了,有的则减速比较晚。
因为董晨需要有飞船绕到能量源后边去,他想要看看能量源的后边是什么,以便得到更多的信息做判断。
因为减速的缘故,剩下的距离也花费了差不多十几天,到了五月底之后四艘飞船才慢慢的靠近了能量源。
又过的这十几天之内,弧光岛也最终成型,不再往外喷发岩浆了,整座岛最终的冷却和稳定了下来。
本来在一号的计划中弧光岛在四月底就可以稳定了,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由于种种自然原因和意外因素,那个时候望远镜还是飞船上的摄像装置,都没有“能量源”的图像。
而四艘无人飞船的能量探测装置探测到了能量图也有偏差。
在能涟源正面的那艘飞船探测到的图像是一个标准的,直径达到了5.23333米的亮白色圆形。
旁边的两艘飞船得到的能量图则是越是越来越扁的,到了能量源的正侧面,亮白色的显示就直接消失了,只剩下了淡蓝色的溢散能量显示。
后边的那艘飞船看到的更直接,它的显示图中没有任何亮白色的显示,只有浅蓝色的逸散能量显示。
这能量源……竟然是一个二维物体?!
不,不能说二维物体,“物体”本身就是个三维空间里的概念,可能说“二维存在”更合适一点。
并且它是不能被目视的,只能被能量探测装置探测到。
还看不见背面,只能看见正面。
这和他的电弧之门又有了相似之处,在第一形态的可视情况下,他也是只能看见正面,而看不见背面。
而到了电弧之门不可视的第二形态,他可以感受到电弧之门的存在,也能感受到能量存在,就是眼睛看不见。
这是多么的相似,他可不认为这是巧合。</content>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