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康到至今为止有两个王朝在这里作为都城,第一个王朝是孙吴,第二个王朝是东晋小朝廷,此后还有南北朝时期的宋、齐、梁、陈,再然后是五代十国的南唐,朱元璋时期的大明,太平天国也是,最后是党国。
要是认真算起来,建康(南1京)是十朝古都,其中不乏一些很短命的王朝,或者应该说以建康来作为首都的王朝命都不长,最长的是东晋小朝廷的一百零三年。(明朝迁都了,所以只当了一代首都)
现如今而言,长江以南也就荆州和扬州算是有经过开发,其中荆州的开发历史比较早,扬州是“衣冠南渡”之后才得到长足发展,其余各州郡并没有经过多少开发,又以交趾、宁州、广1州最为蛮荒,倒是江州在东吴时期和东晋小朝廷时期有过开发。
建康曾经有过将近两百万的人口,想要容下这么多的人自然是占地要广,整座城池的城墙也就不存在严格的四四方方,城墙其实是一种不规则的线条。
建康除了夯土城墙之外,还有一道呈现椭圆形围绕城池的篱笆墙,除此之外还有许多自然水道和人工开掘的长提。会建设成为这样的多壁垒防御带,主要是东晋小朝廷选择在这里建城离胡虏的地盘并不远,还是怕胡虏真的渡过长江兵临城下。
要是建康守军意志足够坚定,凭借地形进行抵抗,任何入侵的敌军都很难大步推进,再来是建康有接近两百万的人口,真要动员怎么也能动员出数十万的人帮忙守城,想要攻克建康绝对要付出大代价。
汉军南下攻击建康只是折损了不到万人,那是作为傀儡的司马一家子不玩了,世家也并不是一条心,才导致建康轻易被汉军夺取。
此时此刻,刘彦是在建康西面的石头城,他站在女墙边上观看滔滔江水。
长江真的很长,源头是在高原,整条水道的长度超过一万两千里,奔流东抵东海。不过现在并不是整条长江都能作为运输水道,相反是很多河段根本无法航行。
荆州、豫州、扬州区域的长江河段大多可以航行,站在石头城向长江看去,江面之上船只往来穿梭,显示的是一幕繁忙景象。
石头城只是一个地名,并不是说真的就是一座城池。这边地形非常复杂,最大的山体之上只是建立起一座不大的要塞,其余地方并没有多少建筑物,亦是没有田亩。
古时候去地名很讲究,该是山多的地方就会有跟山有关的地名,该是什么土质的地方也会有相应的特色,石头城就是一个满是怪石的地方,又该怎么来开垦农田?
东晋小朝廷灭亡之后,徐州那边的江都战略地位就一落千丈,仅是保留作为舰队停靠基地,长江水道最大的军事用途军港改到了建康,站在石头城俯视就能看到西州城一侧的军港,那里停靠着许多战船,看去就是一排又一排。
西州城可以视为建康其中之一的城中之城,类似的城区相当之多,每个还有自己的夯土城墙。这里有着长江的支流贯通建康,肆列淮边的乌衣巷曾经是王氏和谢氏两个家族的住宅区,从石头城看去还能看到那里满是大宅。
“王上。”荀羡是站在刘彦身后的五步远,微微躬身行礼:“东林园已经做好妥当准备,众士子大多抵达。”
长江吹来的风有些大,因为是从江面方向而来,风带着凉意,刘彦身上的披风亦是在随风“呼呼”狂舞。
荀氏一族在南方是大族,他们这个氏族的历史还非常的久远,追述起来可是要从远古的黄帝时期算起,春秋时期是作为国号,秦横扫风鼎盛不假,却是荒唐之辈众多。”桑虞抬手指着那个还在继续对树干进攻的士子:“如此辈者,不知凡几。”
好像、似乎、估计……东晋小朝廷的文人少有没嗑药的存在?但凡能够被称呼为名士的人,基本上都有嗑五石散的习惯。
刘彦依然不出声,是将目光转到另一处亭榭,那里聚拢着一大群人,一名中年人正在挥洒笔墨,旁边是孙绰正在帮忙拿住纸轴。
“那人便是王羲之。”吕议为刘彦详解:“听闻是以修禊,谱写山阴兰亭旧事。”
“兰亭?”刘彦其实不清楚修禊是什么,突然间瞪大眼睛:“你是说,王羲之是在写兰亭?”
修禊(xiūxì),源于周代的一种古老习俗,即农历三月上旬“巳日”这一天,(魏以后始固定为三月三日),到水边嬉游,以消除不祥,叫做“修褉”。
至于王羲之写兰亭,除了《兰亭序》还能是什么?!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