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站在城上,方才城下所发生的一切尽收眼底,赶忙应道:“多谢刘将军仗义援手,救我全城百姓,融感激不尽!只是不知,刘将军乃公孙太守麾下将领,不在北平,却因何来到北海?”
刘备道:“备受伯圭恩义,为其效力数年。如今已立下战功,偿还恩情,故而请辞,非背信弃义也。备本欲南下豫州,投奔袁氏,不想听闻北海遭黄巾围困,这才前来相援。方才一战,备已杀败贼人,如今士卒疲惫,还望大人打开城门,放我等入城暂歇。”
听刘备这么说,孔融却不禁起了三分戒心。
张尘信上曾说,倘若有人主动来援,恐是与贼合谋之人,莫非是他?
但刘备之名,孔融早有耳闻,此人自黄巾之乱时起,便追随皇甫嵩、卢植平乱,又怎么会与黄巾勾结呢?
对方毕竟好意来援,若是将其拒之门外,岂合礼数?
孔融一时间不由得陷入两难。
沉思片刻,孔融还是决定谨慎行事,于是道:“刘将军,北海方经大乱,民心不稳,如其再来,全军进在城中,岂不任人宰割?由此往西北二十里,有一小县,名为高密。将军若不弃,可先屯兵此处,与我互为掎角,不知将军意下如何?”
刘备听罢,不禁眉头一皱,心中有些不快。
自己好心前来相援,不想却是这般冷遇。这孔融,枉自孔圣后人,怎的如此不知礼数!
但刘备心中虽然不快,嘴上却是陪笑道:“孔大人思虑极是,刘某这便前往高密,待安顿了将士,再来拜见大人。”
说罢,刘备便下令众军,前往高密驻扎。
一路上,张飞多有不忿地道:“哼!孔融这个腐儒,竟如此慢待我等,大哥真是多余前来救他!”
“三弟,不可胡言,孔大人自是有他的打算。”
关羽也道:“大哥不必为他辩解,他若真是明事理之人,就该知道,我们前来相援,乃出于一个‘义’字。他再怎么样,也该先请我等入城,之后再谈及驻军高密一事,岂有将人拒于门外之理?”
听着关张二人的抱怨,刘备心里更加不快。他心里隐隐有些不好的预感,难道孔融看出了什么端倪?
可是转念一想,他又打消了这个念头。
自己明明做的天衣无缝,孔融又怎会看出?多半是他被黄巾贼人吓破了胆,如今惊魂未定罢了。
待我安顿了将士,再与两位义弟前去拜见,他总不能再将我三人拒于城门之下吧?
刘备打定主意,便不再与关张多言,率军直奔高密。
等到刘备率军到达高密之时,天色已渐晚。
高密是个小县,因为连年匪患,县令早就弃官而逃了。这里无人管辖,平时又常有土匪作乱,是以百姓生活得十分困苦。
刘备率军入城时,各户人家还以为是匪兵来了,吓得赶忙熄灯闭户。
刘备见状,心下也不禁凄然。
民生凋敝如此,怎能不令人垂怜?
待我挽汉室江山于既倒,必令天下万民,再不受这兵连祸结之苦……
为吾之大业,稍有牺牲,又有何妨?
刘备心中更坚定了信念。
“传令众军,不得扰民,违令者,斩!”
刘备随即下了军令,随后径自来到县衙。
县令早已弃官而去,县衙的差人们也早就各奔东西,这县衙已经空置了许久。
刘备决定,今晚便在此落脚。待明日,将其修整一番,便作为临时帅帐。
同时,他也正好张榜安民,坐镇县衙,为此间百姓做些实事,也好广施仁义,收拢民心。
不过,高密终究是小县,非久居之地,明日还是先和二弟、三弟一起去往北海,拜会孔融。
周仓的事,始终是个麻烦,还是要及早解决才好。
至于北海,早晚会是我的囊中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