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本网 > 女频言情 > 夜读全唐诗 > 第172章 李隆基《饯王晙巡边》

第172章 李隆基《饯王晙巡边》(1 / 2)

唐玄宗李隆基诗之五十四

靖边壮志与治世期许:《饯王晙巡边》赏析

振武威荒服,扬文肃远墟。

金坛申将礼,玉节授军符。

免胄三方外,衔刀万里馀。

昔时吴会静,今日虏庭虚。

分阃仍推毂,援桴且训车。

风扬旌旆远,雨洗甲兵初。

坐见台阶谧,行闻祆祲除。

檄来虽插羽,箭去亦飞书。

舟楫功须着,盐梅望匪疏。

不应陈七德,欲使化先敷。

唐玄宗的《饯王晙巡边》是一首满含豪情壮志与殷切期待的诗篇,专为饯别王晙巡边而作。此诗围绕王晙此次意义非凡的使命,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现了大唐的军事战略、对将领的高度倚重,以及对边疆安宁和国家昌盛的美好愿景,字里行间洋溢着雄浑豪迈的气魄与深沉浓厚的家国情怀,宛如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在读者眼前。

首联:文武兼施,威肃远疆

“振武威荒服,扬文肃远墟。”诗歌开篇,便以大气磅礴的笔触点明了王晙巡边的核心使命。“振武”,彰显出唐朝强大的军事力量,这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实后盾。在那广袤的边疆,面对可能存在的侵扰与不安定因素,大唐军队以其雄浑的气势、精良的装备和高昂的士气,如同一座巍峨的高山,矗立在边境之上,让任何企图侵犯的势力都望而却步。“扬文”,则体现了唐朝先进的文化与文明。通过传播礼仪、道德、制度等,大唐希望能让边疆地区的民众感受到中原文化的魅力与智慧,促进他们对唐朝的文化认同和政治归附。“荒服”和“远墟”,指代遥远的边疆地区,那里是大唐版图的边缘,也是文明传播与军事防御的前沿。“振武”与“扬文”的紧密结合,展现出唐朝恩威并施的边疆治理策略,犹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共同致力于边疆的稳定与发展,凸显出唐朝在处理边疆事务上的成熟与远见卓识。

颔联:隆重授命,重任在肩

“金坛申将礼,玉节授军符。”此联生动地描绘了王晙接受任命时那庄严肃穆的场景。“金坛”,即拜将坛,这是古代帝王拜将出征时所筑的高台,承载着无上的荣耀与庄重。在金坛之上,王晙身着戎装,身姿挺拔,接受着众人的瞩目与敬意。“申将礼”,每一个仪式环节都严格遵循古制,庄重而肃穆,象征着对将领地位和职责的正式确认。这不仅是对王晙个人能力的高度认可,更是对他即将承担的使命的郑重托付。“玉节授军符”,玉节,那温润而高贵的象征,是皇帝权威的延伸;军符,那决定军队行动的关键信物,此刻都郑重地交到了王晙手中。这意味着王晙被赋予了军事指挥大权,肩负着朝廷的殷切期望,承载着保卫边疆、维护国家和平的重大使命,他将成为大唐在边疆的坚实屏障。

颈联:英勇无畏,威扬万里

“免胄三方外,衔刀万里馀。”这两句诗如同一幅生动的英雄画像,深刻地刻画了王晙作为将领的英勇形象。“免胄”,在古代战争中,头盔是保护将领头部的重要装备,而王晙却毅然脱下头盔,这一行为意义非凡。在遥远的“三方外”,也就是极远的边疆地区,那里环境恶劣,战火纷飞,危险无处不在。王晙脱下头盔,一方面表示他与士兵同甘共苦,愿意直面战争的危险,以此激励士兵们的士气;另一方面,也展现出他勇不畏敌的决心,他毫不畏惧敌人的刀剑,以无畏的姿态迎接每一场战斗。“衔刀”,口含利刃,这是一种极度奋勇当先的表现。王晙身先士卒,带领着士兵们冲锋陷阵,他的威名随着他的英勇事迹,远扬万里之外,让敌人闻风丧胆,展现出一位将领的果敢、坚毅与视死如归的精神。

颈联:往昔功绩,今朝期望

最新小说: 从崇祯开始的祖宗集会 我何时可以回去 夜读全唐诗 揭皇榜:我竟是太子 三国之龙腾幽州,开局三千骑兵 深山修仙二十年,方知身在秦时 长生:我在大唐当土豪的那些年 逆子别闹了,爹是木匠皇帝 宋终:一拳镇关西 我为董卓之逆天改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