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本网 > 女频言情 > 夜读全唐诗 > 第170章 李隆基《游兴庆宫作并序》

第170章 李隆基《游兴庆宫作并序》(1 / 2)

唐玄宗李隆基诗之五十二

游兴庆宫:盛世下的家国情怀与兄弟情谊——《游兴庆宫作并序》赏析

游兴庆宫作并序一作暇日与兄弟同游兴庆宫作暇日,与兄弟同游兴庆宫。登勤政务本及华萼相辉之楼。所以观风俗而劝人,崇友于而敦睦。诗以言志,歌以永言。情发于衷,率题此什。

代邸青门右,离宫紫陌陲。

庭如过沛日,水若渡江时。

绮观连鸡岫,朱楼接雁池。

从来敦棣萼,今此茂荆枝。

万叶传馀庆,千年志不移。

凭轩聊属目,轻辇共追随。

务本方崇训,相辉保羽仪。

时康俗易渐,德薄政难施。

鼓吹迎飞盖,弦歌送羽卮。

所希覃率土,孝弟一同规。

唐玄宗的《游兴庆宫作并序》是一篇兼具文学价值与思想深度的佳作,以其细腻笔触、丰富情感和深刻内涵,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大唐盛世下的宫廷游乐图,其中既有兄弟间的融融情谊,又饱含对国家治理的深沉思考。

序:同游缘起,志在敦睦

序文“暇日,与兄弟同游兴庆宫。登勤政务本及华萼相辉之楼。所以观风俗而劝人,崇友于而敦睦。诗以言志,歌以永言。情发于衷,率题此什”,清晰且温情地阐述了此次出游的背景与目的。在繁忙政务的闲暇间隙,唐玄宗选择与兄弟同游兴庆宫,这份闲适之举背后,实则蕴含着深远的家国情怀。勤政务本楼,是唐玄宗时刻提醒自己勤勉治国、关注民生的象征之地,每一次踏上此楼,他都会反思朝政得失,思索国家发展的方向;而华萼相辉楼,取“萼”与“萼”相互依存、同气连枝之意,用以彰显兄弟间血浓于水的深厚情谊。此次出游,一方面,唐玄宗希望通过观察兴庆宫周边百姓的生活百态,了解民间风俗,以便更好地推行政策,鼓励百姓安居乐业;另一方面,他也珍视与兄弟共处的时光,期望借此次同游,进一步增进兄弟间的友爱,使家族氛围更加和睦。这种将个人的游乐时光与国家治理、家族和谐紧密相连的表达,为全诗奠定了温情与责任并重的情感基调,淋漓尽致地体现出唐玄宗作为君主,对国家和家族的深切关怀与担当。

首联:宫殿位置,彰显尊贵

“代邸青门右,离宫紫陌陲。”首联开篇,诗人以简洁而精准的笔触点明了兴庆宫独特的地理位置。“代邸”,原是汉文帝为代王时的府邸,在此处借指唐玄宗即位前的住所,这一借代不仅暗示了唐玄宗皇位传承的正统性,更赋予了兴庆宫深厚的历史底蕴。“青门右”,具体指出了其方位,在长安青门之右,青门作为长安的重要门户,周边繁华热闹,兴庆宫坐落于此,既远离了皇宫的威严庄重,却又凭借着长安的繁华,不失皇家的尊贵气派。“离宫紫陌陲”,表明兴庆宫作为离宫,处于长安繁华街道的边缘,紫陌象征着长安的繁华,而“陲”字则恰到好处地描绘出兴庆宫在繁华与宁静之间的微妙平衡,既享受着城市的便利,又保有自身的清幽,凸显出其特殊地位,仿佛一颗遗世独立的明珠,在岁月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颔联:借古喻今,追思盛景

“庭如过沛日,水若渡江时。”此联巧妙地运用历史典故,将兴庆宫的庭园和湖水与刘邦回沛县、刘秀渡黄河的场景相类比,展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刘邦衣锦还乡,回到沛县时,乡亲们夹道欢迎,他与乡亲们把酒言欢,共享荣耀与欢乐,那热闹非凡的场景,尽显王者的荣耀与亲民的风范;刘秀渡黄河时,千军万马浩浩荡荡,气势磅礴,展现出王者的雄才大略和无畏勇气。诗人将兴庆宫的庭园之盛,想象成刘邦回沛县时的热闹与荣耀,将湖水之美,类比为刘秀渡黄河时的波澜壮阔,表达出唐玄宗对往昔帝王辉煌的追慕之情,同时也暗示自己的统治如先辈一样,充满荣耀与希望,希望大唐在自己的治理下,也能如历史上的盛世一般,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

颈联:宫殿景致,奢华壮丽

“绮观连鸡岫,朱楼接雁池。”诗人用细腻的笔触,生动地描绘出兴庆宫奢华壮丽的景致。“绮观连鸡岫”,华丽的楼观拔地而起,与如鸡岫般的山峦相互连接,“绮观”一词,将楼观的精美华丽展现得淋漓尽致,每一处雕梁画栋、每一片琉璃瓦,都闪耀着皇家的尊贵气息;“连鸡岫”则巧妙地将宫殿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远处山峦起伏,与宫殿相互映衬,景色壮观,仿佛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朱楼接雁池”,红色的楼阁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鲜艳夺目,与宁静的雁池相接,朱楼的鲜艳色彩与雁池的澄澈湖水相互辉映,构成一幅美轮美奂的画面,水中倒映着朱楼的倩影,微风拂过,波光粼粼,如梦如幻,展现出宫殿建筑的宏伟与精致,让人不禁感叹大唐盛世的辉煌。

最新小说: 从崇祯开始的祖宗集会 我何时可以回去 夜读全唐诗 揭皇榜:我竟是太子 三国之龙腾幽州,开局三千骑兵 深山修仙二十年,方知身在秦时 长生:我在大唐当土豪的那些年 逆子别闹了,爹是木匠皇帝 宋终:一拳镇关西 我为董卓之逆天改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