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李隆基诗之四十一
瑞雪启思,御笔颂恩:《喜雪》深度品鉴
喜雪
日观卜先征,时巡顺物情。
风行未备礼,云密遽飘霙。
委树寒花发,萦空落絮轻。
朝如玉已会,庭似月犹明。
既睹肤先合,还欣尺有盈。
登封何以报,因此谢功成。
《喜雪》出自唐玄宗李隆基之手,作为一首承载着自然之美与人文哲思的佳作,以细腻笔触勾勒雪落盛景,字里行间满是对自然的尊崇、感恩,以及深刻的哲学文化思考。
首联:观象顺时,心怀敬畏
“日观卜先征,时巡顺物情。”在古代中国,天象观测不仅是一门学问,更被视作洞察自然奥秘、预知吉凶的神秘途径,深深扎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当诗人说出“日观卜先征”,他仿佛置身于破晓时分的高台,目光紧紧追随着东方天际泛起的第一缕曙光,试图从那瞬息万变的朝霞、云气以及日光的细微变化里,捕捉到雪即将降临的微妙预兆。这种对天象的细致观察,绝非简单的好奇,而是古人对自然规律深深尊崇的体现,他们坚信,自然万象皆有其内在逻辑,通过耐心观察便能有所领悟,从而顺应自然、趋利避害。
而“时巡顺物情”则将视野从神秘的天文领域,缓缓拓展到广阔的自然万物。“时巡”一词,原本特指帝王顺应时节的巡游,他们走出宫殿,踏入山川田野,去感受自然的脉搏,体察民生的疾苦。在此处,可将其理解为一种对自然季节更替规律的遵循,就像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春天发芽、夏天生长、秋天收获、冬天蛰伏,人类的活动也应与之相契合。“顺物情”,即顺应自然万物的特性与规律,无论是植物的生长、动物的迁徙,还是山川河流的运行,都有其独特的“情”,只有尊重这些特性,才能与自然和谐共生。诗人开篇便表达出这样的观点,为全诗奠定了敬畏自然、顺应自然的庄重基调。
颔联:雪意突至,意外之喜
“风行未备礼,云密遽飘霙。”在人们的认知里,降雪通常有着一套循序渐进的前奏,风便是这场降雪前奏的重要参与者。它应该轻柔地吹拂,逐渐降低气温,吹散空气中的尘埃,为雪花的降临清扫道路,就像一场盛大仪式前的精心筹备。然而,“风行未备礼”,这一次的风却像是个急性子,没有按照常规的节奏和仪式感来铺垫,它匆匆掠过,似乎还没来得及完成自己的使命,这让雪的降临显得有些突兀,打破了人们对降雪常规的预期。
紧接着,“云密遽飘霙”,原本在天空中悠然飘荡的云朵,像是接到了紧急集合的命令,迅速地聚集、堆积,变得愈发浓密厚重,仿佛一座高耸的雪山悬于天际。就在人们还在为风的异常而感到疑惑时,密密麻麻的雪花从那密不透风的云层中骤然飘落,一个“遽”字,将雪降临的急促之感刻画得淋漓尽致,仿佛是大自然在一瞬间按下了降雪的开关,给人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这种意外之喜,不仅在于雪的突然降临,更在于它打破了生活的平淡,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变化无常与不可捉摸,为整首诗增添了一份灵动与活泼的气息。
颈联:雪落之景,唯美空灵
“委树寒花发,萦空落絮轻。”当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诗人的目光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他用精妙的笔触,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美轮美奂的雪落图。“委树寒花发”,雪花轻柔地落在树枝上,那一簇簇、一团团的积雪,恰似寒冬中悄然绽放的花朵,给原本光秃秃的树木披上了一件洁白的盛装。这些“寒花”在枝头摇曳生姿,它们的花瓣是如此的晶莹剔透,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细碎的光芒,宛如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每一片雪花都像是一个灵动的生命,它们相互依偎、相互簇拥,共同构成了这美丽的雪景,为寒冷的冬日增添了一抹别样的生机与活力。
而“萦空落絮轻”则将视角从枝头转向了广阔的天空。雪花在空中悠然飘舞,它们就像春日里随风飘荡的柳絮,轻盈、自在,无拘无束。它们时而旋转,时而飘荡,像是在空中翩翩起舞的仙子,又像是一群调皮的精灵在嬉戏玩耍。这些雪花在天空中交织成一幅美丽的画卷,它们的身影时隐时现,如梦如幻,营造出一种空灵、静谧的氛围。在这片雪花的世界里,时间仿佛静止了,一切都变得那么纯净、那么美好,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世喧嚣的仙境之中,沉醉在这轻柔的雪之舞里,感受着大自然的温柔与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