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本网 > 女频言情 > 夜读全唐诗 > 第21章 太宗李世民《入潼关》

第21章 太宗李世民《入潼关》(1 / 2)

太宗李世民诗之二十

入潼关

崤函称地险,襟带壮两京。霜峰直临道,冰河曲绕城。古木参差影,寒猿断续声。冠盖往来合,风尘朝夕惊。高谈先马度,伪晓预鸡鸣。弃繻怀远志,封泥负壮情。别一作向有真人气,安知名不名。

雄关诗韵中的帝王哲思:《入潼关》深度解读

《入潼关》是唐太宗李世民以帝王视角创作的雄浑诗篇,通过对潼关地理形胜的细致铺陈与历史典故的精妙熔铸,深刻展现了其对军事战略、政治伦理的深入思考。这首诗宛如一面多棱镜,折射出初唐时期复杂的政治格局、深刻的历史记忆以及李世民卓越的治国理念。

逐联解析:字句间的山川形胜与历史回响

首联:崤函称地险,襟带壮两京

“崤函”,作为崤山与函谷关的并称,是关中地区至关重要的咽喉要道,自秦朝时就享有“百二雄关”的美誉,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在历史的军事战略布局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襟带”一词,巧妙化用《史记》中“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的描述,将潼关比喻为守护长安(西京)、洛阳(东京)的衣襟纽带。这种以人体器官来喻指地理形势的手法,别出心裁地将冷硬的关隘转化为与国家命脉紧密相连的血脉经络,在不经意间暗合了“天子守国门”的政治拓扑学,生动形象地凸显出潼关对于两京的重要守护意义,为全诗奠定了雄浑壮阔的基调。

颔联:霜峰直临道,冰河曲绕城

“霜峰”,描绘出峭壁如霜,垂直矗立在行军道路旁的险峻景象,尽显山势的刚劲威严,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压迫感;“冰河”则展现出护城河蜿蜒曲折,河水冻结成冰的画面,体现了水防的柔和坚韧。“直临”与“曲绕”形成鲜明的空间对抗,一刚一柔,相互映衬,共同构建出一个立体的防御体系。这一景象与《孙子兵法》中“高陵勿向,背丘勿逆”的用兵之道高度契合,彰显出潼关在军事防御上的科学性与精妙性,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与军事智慧的完美融合。

颈联:古木参差影,寒猿断续声

“古木”,历经岁月沧桑,其年轮中仿佛封印着楚汉争霸时期的箭痕,见证了历史上无数次的金戈铁马、战火纷飞;“寒猿”,其哀鸣之声在山谷间回荡,仿佛带着安史之乱的杀伐气息,虽为预言性书写,却也为诗歌增添了一抹神秘而深沉的历史厚重感。诗人通过对植物(古木)与动物(寒猿)的通感书写,将潼关塑造成为一座承载着千年战争历史的活体档案馆,每一道年轮、每一声猿啼,都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让人在感慨历史变迁的同时,也对潼关的战略地位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颔联:冠盖往来合,风尘朝夕惊

“冠盖”,指代官员们的车马,众多车马往来交汇,络绎不绝,生动地描绘出潼关作为官僚晋升通道的繁忙景象;“风尘惊”,驿道上扬起的飞尘,暗示着权力更迭的残酷与迅速。诗人以动态的场景解构静态的关隘,表面上是在描写潼关的热闹繁华,实则深刻揭示了“一夫当关”背后隐藏的“万骨铺路”的晋升逻辑,让人们在感受到潼关重要性的同时,也对权力的运行机制有了更为冷峻的思考。

颈联:高谈先马度,伪晓预鸡鸣

“高谈马度”,运用孟尝君门客学鸡鸣骗开函谷关的典故,巧妙地讽喻了智谋在某些时候能够消解地理险阻的束缚,展现出智慧的强大力量;“伪晓鸡鸣”则是反向化用“鸡鸣狗盗”这一典故,暗示了太宗李世民对奇计的复杂态度——既赞赏其在关键时刻发挥的效用,又不屑于使用这类鸡鸣狗盗之术。通过对这一典故的正反运用,淋漓尽致地彰显出李世民“以正合,以奇胜”的用兵哲学,体现了他作为一代帝王在军事战略上的深邃思考与高超智慧。

颔联:弃繻怀远志,封泥负壮情

“弃繻”,借用终军过关时弃掉通行凭证(繻)的典故,表达了立志不返、建功立业的坚定决心;“封泥”,指潼关城门在夜晚关闭后用泥封印,象征着坚守关隘的责任重于泰山。这两个典故分别代表了“入关者”与“守关者”的双重身份认同,深刻地投射出太宗李世民“马上取天下,案头治江山”的执政转型过程,展现了他从一个驰骋沙场的军事家到一位心系天下的治国者的角色转变,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秉持的远大志向与强烈责任感。

尾联:别有真人气,安知名不名

“真人气”,巧妙借用《庄子》中“古之真人”的意象,暗指一种“圣王无名”的治世境界,即真正的圣明君主不会过分追求个人的名利,而是以天下苍生的福祉为己任;“安知名”,以反问的形式否定了俗世功名的重要性,实则是对“济世安民”这一超功利性目标的伦理升华,强调了李世民追求的是一种超越个人私利、为国家和人民谋福祉的崇高理想。以黄老之言收束全诗,巧妙地将军事要塞潼关转化为体道之所,完成了从“武关”到“文枢”的语义跃迁,使诗歌的意境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展现出李世民作为帝王的高远境界与深刻思想。

整体赏析:多元维度下的诗意与哲思交融

空间诗学的三重维度

?战略空间:崤函之险所呈现的“山河形胜制诸侯”的军事地理观,凸显了潼关在军事战略布局中的核心地位。其独特的地理优势,使其成为控制诸侯、保障国家安全的关键屏障,为大唐帝国的稳定提供了坚实的地理基础。

?政治空间:“冠盖往来合,风尘朝夕惊”所揭示的潼关作为“权力筛滤器”的隐性功能,深刻展现了潼关在政治权力运行中的重要作用。官员们在潼关的往来穿梭,不仅是地理空间上的移动,更是政治权力的流动与更迭,潼关成为了政治舞台的一个缩影,见证了权力的角逐与兴衰。

最新小说: 从崇祯开始的祖宗集会 我何时可以回去 夜读全唐诗 揭皇榜:我竟是太子 三国之龙腾幽州,开局三千骑兵 深山修仙二十年,方知身在秦时 长生:我在大唐当土豪的那些年 逆子别闹了,爹是木匠皇帝 宋终:一拳镇关西 我为董卓之逆天改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