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8年元月,寒风如冰刀般割着大宁的每一寸空气。
大宁王府内,气氛凝重。
王妃张氏满脸忧虑,望着城中百姓在酷寒与饥饿中艰难求生,即刻唤来王府总管常晏,和声却坚定地吩咐:“常总管,如今百姓缺衣少食,生存艰难。你速速挑选几个可靠的下人,筹备足量的粮食与厚实衣物,送往城中救济点。发放时务必公平公正,绝不能有丝毫偏袒,每一份物资都要精准送到最需要的百姓手中。”
常晏恭敬应道:“是,王妃,小的定当竭尽全力,尽快办妥此事。”
常晏离开后,张氏陷入沉思。她明白,一个临时救济点只是权宜之计,要从根本上改善大宁百姓的生活,还需长远规划。
这时,贴身丫鬟桃夭端来热茶,轻声说:“王妃,外面天寒,喝口热茶暖暖身子,歇歇吧。”
张氏接过茶杯,微笑着问:“还是你贴心。桃夭,你在大宁多年,依你看,百姓如今最急需解决什么难题?”
桃夭思索片刻,认真答道:“王妃,百姓如今不仅缺衣少食,看病更是艰难。咱们大宁大夫稀缺,药价昂贵,许多百姓哪怕身患小疾,也因没钱医治而只能硬扛着。”
张氏微微点头,心中已有主意。她找来王府府医林鹤龄,诚恳地说:“林医官,如今百姓看病艰难,饱受病痛折磨。我想请你每月抽出几日,在王府开设义诊,为贫困百姓免费看病施药,不知你意下如何?”
林鹤龄连忙拱手应道:“王妃心怀苍生,实乃大宁百姓之福。下官定当竭尽全力,不负王妃嘱托。”
安排好此事,张氏又吩咐桃夭:“桃夭,你去民间仔细打听,寻找那些医术高明的医者,邀请他们来充实咱们王府的义诊力量,务必尽快办好。”
桃夭领命,欢喜地出门而去。
与此同时,朱权在书房中也正为大宁的未来忧心忡忡。
1398年的大明王朝,局势微妙。朱元璋年事已高,身体每况愈下,朝廷内部围绕皇位继承的争斗愈发激烈。朱允炆身为皇太孙,身边聚拢了黄子澄、齐泰等一批文臣,日夜谋划,巩固朱允炆的地位。在这场权力博弈中,藩王们的处境也变得岌岌可危。
朱权坐拥大宁,麾下军队兵强马壮,尤其是精锐的朵颜三卫骑兵,让他在众多藩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军事地位。面对复杂局势,他并非被动应对,而是暗自精心布局。
听闻燕王朱棣在北平加紧练兵、扩充军队,朱权深感不安,即刻叫来王府管家沈靖忠和典簿苏致和,屏退左右后,神色凝重地说:“如今陛下龙体欠安,朝中局势波谲云诡。咱们大宁虽地处边境,但也难以独善其身。沈管家,你与城中商户往来多,可私下与信得过的老商户接触,探探他们对局势的看法,但切不可提及王府,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苏典簿,安排机灵可靠之人,扮作普通百姓,密切留意城中及周边动向,一有风吹草动,即刻来报。另外,着手建立一套隐蔽且高效的情报传递网络,确保消息能及时、准确地送到我手中。”
沈靖忠和苏致和对视一眼,都看到对方眼中的谨慎与担忧,齐声应道:“是,王爷,我们定当万分小心,谨慎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