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本网 > 科幻灵异 > 大唐凌烟志 > 第144章 窦建德剑指中原

第144章 窦建德剑指中原(1 / 2)

武德二年(619年)八月,河北平原上卷起滚滚烟尘。窦建德亲率十五万夏军自乐寿(今河北沧州献县)誓师南下,这支以"玄甲精骑"为先锋的劲旅沿着永济渠浩荡西进,马蹄声震得两岸垂柳簌簌落叶。

此次夏军的剑锋所指,正是扼守太行八陉之滏口陉的军事重镇,洺州(今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广府镇)。这座矗立在洺水北岸的坚城,既是河北粮仓的锁钥,更是控制山西高原与华北平原交通的咽喉要地。

窦建德选择洺州作为战略突破口,实三种有深谋远虑。其一,洺州距其根据地仅二百余里,可依托永济渠快速补给战略物资;其二,攻占此地便可切断唐军自太原经滏口陉南下的通道,稳固边界的统治;其三,若能控制洺水航道,夏军水师可直抵黎阳仓,与唐军形成夹击洛阳之势。

夏军幕府中,谋士凌敬指着舆图进言:"取洺州如断李唐一指,届时河北道十二州便可尽入大王彀中矣!"

此时的洺州城头,淮安王李神通正凭栏远眺。这位时年四十六岁的李唐宗室名将,望着城东蜿蜒的洺水陷入沉思。他手中仅有从太原带来的三万府兵,更要命的是城中存粮仅够月余。因半月前王世充部将郭士衡袭扰河内,已截断唐军粮道。

"传令各营主将,寅时三刻中军帐议事!"李神通突然转身,甲胄在秋阳下泛着冷光。

当夜烛影摇红中,诸将争论不休:裨将张公瑾力主死守待援,长史温彦博则谏言"存人失地,人地皆存"。

五更梆响,李神通拍案定策:"传令下去,撤往相州!"

他的这个决定背后是精密的战略考量,因相州(今河南安阳)地处漳水南岸,城防体系完备,更与李世积驻守的黎阳仓形成犄角之势,可相互支援;且漳水秋汛将至,天然屏障可阻夏军铁骑;更重要的是,放弃洺州这个突出部,能将战线拉直,集中兵力防御黄河北岸。

黎明时分,唐军效法"增灶减兵"之计,在洺水两岸遍插旌旗,主力却悄然沿滏口径西撤。

八月八日一大早,当窦建德前锋抵达洺州时,只见城头鼓角相闻,殊不知守军已十去其九,只留下总管袁子干驻守城池,与夏军周旋,为唐军大部撤退获取充足的时间。

作为宗室重臣兼河北道行军总管,李神通的这一战略撤退绝非随意之举。据《唐六典·兵部》记载,唐代边将"凡有军机大事,须遣使驰驿奏闻"。

这一制度沿袭了隋代成熟的军事管理体系,要求前线将领在作出重大战略调整时必须及时向中央朝廷汇报。李神通在率军撤往相州后,立即通过驿站系统向长安递送了"露布"(紧急军报)。

这份军报的内容完全符合唐代军事文书规范:首先详细陈述了撤军理由,包括"贼势浩大,粮械不继"等实际情况;其次汇报了新防线的部署情况,特别是相州的防务安排;最后提出了需要朝廷协调的事项,如调拨黎阳仓粮秣、联络李世积部等具体请求。

《资治通鉴·卷188》明确记载:"神通退保相州,遣使告急",这一记载不仅证实了李神通确实执行了奏报程序,更说明其程序完全合乎典制。

唐代的驿站系统在此次军情传递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根据《唐六典》记载,重要军情需以"六百里加急"的速度传递,确保确保五日可达长安,让朝廷能够及时掌握前线动态并作出相应部署。

李神通选择相州作为新的防御据点,既考虑了地理优势,也兼顾了与黎阳仓等后勤基地的呼应关系,这种战略布局同样需要获得朝廷的认可和支持。

这一事件生动展现了唐初军事制度的几个重要特点:一是严格的军事指挥纪律,即便是宗室将领也必须遵守奏报制度;二是完善的军情传递系统,确保中央对地方军队的有效控制;三是战略决策的规范化流程,重大军事行动必须经过朝廷认可。这些制度的确立,为后来唐王朝的统一战争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此外,这场战略撤退的深意,在半月后的黎阳会师中显现端倪。李神通与李世积合兵五万背靠永济渠,如同在窦建德与王世充势力范围之间打入楔子。而仓促接管洺州的夏军,很快发现要维持这座孤城的运转,竟需每日从二百里外运粮,而且,永济渠的漕船,正暴露在唐军黎阳大营的兵锋之下。这场看似夏军攻城略地的胜利,实则埋下了武德四年虎牢关大战的战略伏笔。

唐朝朝廷在关注李神通部战略退守相州的同时,并没有放松对其他军事势力的震慑,为了防止窦建德、王世充合流,急忙调遣左武卫将军秦武通加强洛阳东线。

秦武通奉皇上李渊谕旨军令,率五千精骑突至洛阳东郊。

秦武通乃陇西秦氏子弟,其家族自西魏以来世代将门,《旧唐书》载其"少习骑射,以勇武闻"。晋阳起兵时便一直追随李渊,霍邑之战中率死士攀城先登,被授右领军将军。

他此番受命为洛州道行军副总管,专司截断王世充粮道。其对手葛彦璋乃王世充麾下骠骑将军,《资治通鉴》仅载其"率众万余屯洛阳东",出身行伍,善使长矛,曾于偃师之战中破李密偏师,由此看来,他也是一位懂得用兵之道的将军。

由此事件看来,唐朝在此阶段战略意图已经十分明确,在东线,李神通放弃洺州实为收缩防线,依托相州至黎阳仓体系构建黄河防线;在西线,秦武通突击洛阳外围,执行李世民"绝其粮道,困守孤城"的方略。

八月十五日黎明,秦武通部借秋雾掩护突袭伊阙(今洛阳龙门),敌将葛彦璋仓促列阵于伊水之滨。

唐军以"锋矢阵"突击。

锋矢阵是一种古代军事阵法,其阵法结构特点鲜明,战术运用灵活多样,在历史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锋矢阵以中央的兵力作为最精锐的主力,这股力量如同箭矢的箭头部分,是军中战斗力最强悍的部队。他们在装备上精良完备,士兵个个作战能力高强。

在作战过程中,这部分主力部队会向前突出,承担起主要的攻击任务,其作战目标直接指向敌军的中军或者关键防御部位。

锋矢阵的两翼相对较为薄弱,然而在中央主力向前推进之际,两翼发挥着不可或缺的辅助和掩护作用。两翼部队的行动会根据战场上瞬息万变的形势做出相应调整,比如防止敌军从侧翼包抄中央主力,又或者在合适的时机对敌军侧翼进行骚扰、攻击,以此与中央主力的进攻形成协同配合,共同对敌军构成压力。

在进攻方面,锋矢阵展现出了强大的攻击力。当锋矢阵发动进攻时,中央精锐部队凭借其超强的战斗力,能够迅速向敌军阵地发起冲击。由于兵力高度集中且作战勇猛无畏,一旦成功突破敌军防线,便可以直接打乱敌军的部署。例如在平原作战的场景下,锋矢阵的中央主力骑兵凭借速度优势快速突进,后面的步兵保持紧密跟随,对敌军的步兵方阵或中军大营实施冲击。倘若敌军防线的薄弱之处被锋矢阵的箭头部队突破,后续部队就能毫无阻碍地长驱直入,进一步扩大战果。

而在防御时,锋矢阵呈现出相对被动的态势。中央主力主要负责坚守关键地形或者据点,两翼部队则利用地形或者工事来进行防御,防范敌军从侧面迂回包抄中央主力。但这种阵法在防御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它将主要兵力集中在中央位置,一旦遭遇敌军大规模的迂回包抄或者来自多个方向的联合攻击,两翼相对薄弱的部分就很可能会被突破,从而致使整个阵法陷入极为危险的境地。

锋矢阵在历史上的诸多战争中都有实际的应用。在中国古代,不少着名将领都熟练运用过锋矢阵这种阵法。像成吉思汗麾下的蒙古骑兵,他们在作战时就常常采用类似锋矢阵集中兵力突击的战术思想。蒙古骑兵善于利用机动性极强的小股骑兵先行对敌军进行侦察和骚扰,从中找出敌军的薄弱环节之后,再果断集中主力骑兵(就像锋矢阵中的箭头部分那样)展开迅猛而强大的突击,往往能够轻易冲破敌军防线。在敌军防线被突破后,他们在敌军后方肆意进行杀戮和掠夺,从而打乱整个敌军的指挥系统和防御部署,为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

在日本战国时期的战争中,也出现过类似锋矢阵的战术运用情况。当时一些大名旗下的军队在作战时,会挑选武士中的精锐力量组成先锋队,让他们向敌军的核心阵地发动攻击。不过,日本战场的地形以山地、丛林等复杂地形为主,在这样的环境下,锋矢阵的运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且,当面对装备有火器等不同作战方式的敌军时,锋矢阵的局限性更是逐渐暴露无遗。

秦武通运用此兵法攻打敌军时,因中原地形优势还是产生了极大的威力。秦武通亲执马槊冲锋,连破敌营七道栅垒。《资治通鉴》载此役"斩首三千级,焚积聚而去",致使洛阳粮价暴涨至"米斗三千钱",直接撼动了洛阳城内政治、军事、经济等三大基础。

这两大战场的战略联动,充分彰显了唐廷精密的战略筹划。李神通的战略撤退保障了黎阳仓安全,该仓存粮"可支十年"(见《贞观政要》),为秦武通部提供了“无忧无虑”的后勤支撑;而秦武通的胜利则有效牵制着王世充兵力,使其无法北上接应窦建德。这种"东守西攻"的布局,为后续战局发展再次奠定下基础。

此战后,史书未载明王世充麾下骠骑将军葛彦璋结局,只能推测其或阵亡或隐退,其部溃散标志着王世充失去了洛阳东南屏障。

李神通军到达相州的军事奏章抵长安时,恰逢秦武通捷报同至,高祖李渊在太极殿谓群臣:"神通知进退,武通晓攻守,朕复何忧!"此言道破唐初军事体系精妙,既是宗室与寒门将领各展所长,攻守相济方成大事。

八月十六日,洺州城头夏字大旗迎风猎猎。窦建德亲率十万大军围城旬日,终以火攻破城,唐洺州总管袁子干力竭请降。

最新小说: 博德之门3:从螺壳舰开始新生 漂亮笨蛋他又在修罗场 名柯:医学教授日行一善 绝杀!NBA冠军教练的奇迹时刻 绝世唐门,神剑开天,逍遥剑仙 便利店古通今,我娇养失宠小皇子 我,工匠大师,你让我拯救世界? 傅诗淇你活该 方舟:开局前文明,我制造米亚尔 舰长,你是不是强的过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