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章亲疏有别(求月票)
早朝。
当天是大朝会,在京几乎所有文臣和武勋都将参加这次朝议,且这次朝议会商定出几个重要的人事安排。
张峦入宫路上,李孜省一直拉着他问东问西,当得知张峦不愿意入阁,只想安心当他的礼部右侍郎时,心中很是着急。
“来瞻,我能理解你,得到陛下的信任,比晋升高位更实在,我之前也是如此。”李孜省道。
张峦笑了笑,然后瞥了李孜省一眼,好似在问,既然都说了你也是这样,那你为何还跑来干涉我
“但来瞻,我以一个过来人的经验,郑重地告诉你,这样做是不行的。”李孜省循循善诱。
“哦!”
张峦侧过头,作倾听状:“愿闻其详。”
李孜省叹道:“对你自己来说,有没有太高的官职无所谓,可对于那些想投靠你的人来说,你得有顶巨大的树荫才能庇护得了他们……你看我现在不过是个通政使,得圣眷时自然风光无比,但濒临绝境时却孤立无援,究其原因就是吃了官职不高的亏。”
张峦好奇地问道:“那你觉得就算当到宰辅,诸如万安那种,就好了”
“他……”
李孜省一时无言以对。
他也在想,今天来瞻怎么思路这般清晰,跟我争论时竟这般有理有据
平时看他一副得过且过的模样,还以为他就是想当个闲散之人,今天他告诉我不想争高位,怎反倒好像激发出这老小子的野心来
难道只是我的错觉
“那来瞻你且说说看,你如何帮我”
李孜省一脸忧愁地道,“一个礼部右侍郎,庇护得了我吗”
张峦看了看左右,凑近李孜省耳边,压低声音道:“能保你的,从来都不是我张某人,全看陛下对你的态度。
“说句不好听的,我保你,谁来保我咱俩其实大差不差……看看万安,位列首辅又如何还有屡次上疏请辞的吏部李尚书,他们谁官小了可见如今朝中,谁也没见得比谁的日子更好过。”
李孜省有些苦恼道:“听你这一说,倒也有几分道理。现在大概就是那群东宫讲官的春天,我们这些个旧臣,一个二个都日暮西山了!
“来瞻,你别光说我,你也不算是纯正的东宫讲官,你秀才出身,蒙先皇拔擢才入朝为官,入东宫做讲官更是打破了翰林院长久以来的潜规则,在那群进士眼里,你就是幸进的佞臣,属于是要被打倒的对象,跟我也没两样。”
……
……
大朝会正式举行。
一系列流程走下来,很快便进入到廷推入阁人选议题。
万安毫不犹豫就把张峦给推了出来,也不问本人意见,因为在万安看来,只有让张峦成为阁臣,才对他最为有利。
而翰林院那边,翰林学士尹直和侍讲学士杨守陈,共同出面保举徐溥入阁。
张峦在旁边看着,大感意外。
他在想,吾儿不是说尹直跟李孜省眉来眼去的么
为啥这次他支持的对象不是我,而是徐溥,难道尹直想抛弃李孜省而投奔文官清流一党
再便是杨守陈……
当初贡品案上,他被梁芳陷害下诏狱,我算是帮了他大忙,这人怎么不记好,推举我这个恩人呢
当张峦和徐溥相继被提出来后,其实很多人知道,竞争将在二人中展开。
随后由怀恩出来问询,看翰林院出身的官员是否还有他人举荐……便在此时,由侍读学士李杰出面推举徐琼入阁。
一时间形成三人竞逐的局面。
朱祐樘环视一圈,朗声道:“兼听则明,我还想听听各位臣工的意见……岳父,你有人选要举荐吗”
此时的朱祐樘,仍旧没把自己摆在九五之尊的位置上,并未在朝会上称孤道寡,甚至连岳父都喊出来了,显得平易近人。
张峦走列道:“臣认为,翰林院侍读谢迁才德兼优,处置事务可说非常有条理,与他交谈日深,愈发觉得他见事明敏,善持论,可入宰辅之位,故此臣举荐谢迁。”
在场很多人都觉得莫名其妙。
你张峦之前不是说保举徐溥吗
怎么现在改而支持谢迁了
谢迁听到这话,并没有觉得有多荣幸,反而怪张峦把自己架到火上烤。
我明明没入阁的资格,无论是资历,还是能力,都很欠缺,可你非说看好我,别人不知道的还以为我跟你勾连有多深呢。
你既要举荐,大可举荐刘健,干嘛非要往我头上扣屎盆子呢
朱祐樘点头嘉许:“谢先生的能力的确很强,我也深有体会,那现在还有旁的人选要推荐吗没有的话,就从以上四人中挑选出一两位入阁,辅佐政务。”
皇帝突然定下基调,不是严格限定只入阁一人,而是“一二人”,这就给在场的文武官员留下充足的遐想空间……皇帝对于眼下内阁的两位都不太满意。
毕竟新增入阁一人,还可以说是去帮现在内阁二人组分担一下政务……你一下子入阁俩……这不代表前面两个随时都会被撤换或单纯就是觉得他们能力不行,得多增加几人干活,才好把政局稳定下来
……
……
人选初步选定。
有徐溥、张峦、徐琼和谢迁四人,算是入围到最后的决赛。
大明已经很久没有廷推的环节,接下来就是由推选人出来说明,这些候选者在入阁这件事上的优势在于何处。
因为万安本身就是首辅大学士,文官魁首,所以他率先代表内阁出来说话,把张峦好一顿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