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历史上真正当了秦二世的胡亥的确不是个东西。
否则的话,朕也不会真的把扶苏立为太子。
但尽管这样想着,嬴政倒也没有说出来。
毕竟嬴政也知道,作为一个帝国,拥有稳固且明确的继承人是非常重要的,国本暂时不能轻易动弹。
于是嬴政只是继续看着天幕,并且对扶苏说道:
“太子,你认真看着,学习一下。”
扶苏连连点头,表示自己正在认真看认真学。
天幕也在继续。
【他的父亲汉宣帝刘询是铁血帝王,深谙政治,治国讲究“霸王道杂之”。】
【“王道”与“霸道”兼施,方能稳固江山。】
【既用儒家的道德教化,也用法家的严刑峻法,让西汉在“昭宣中兴”时达到鼎盛。】
【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四夷宾服,国家处于巅峰。】
【可刘奭却对这套“混合治国术”嗤之以鼻。】
【并且刘奭性格上存在着致命缺陷,他懦弱且缺乏主见。】
【这在他对待朝政的态度上暴露无遗。】
【刘奭对治理国家毫无兴趣,却对儒学极为推崇,痴迷于礼乐之事。】
【对于父亲以法治国的诸多做法,他不仅不以为然,还觉得太过严苛。】
【有一回,大臣杨恽、盖宽饶向汉宣帝上书,建议推行仁政,阐述苛法对国家的危害。】
【宣帝误以为他们在诽谤朝廷,龙颜大怒,最终杨恽被腰斩,盖宽饶自杀。】
【刘奭见此情形,内心担忧不已,在陪父亲用膳时,委婉劝说父亲应多重用儒生。】
【“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
【宣帝听后,厉声斥责:】
【汉朝自有制度,本就王道、霸道兼用,怎能像周代那般只用“德政”?】
【那些俗儒不察世事变化,喜好厚古薄今,连‘名’与‘实’都分不清,怎能委以治国重任!”】
【从这一番对话,便能看出父子俩治国理念的巨大分歧。】
【汉宣帝何等睿智,他早看出刘奭并无治国之才,甚至不止一次动过废除太子的念头。】
【看穿了太子迷信儒家,过于软弱的毛病。】
【也曾痛心疾首地说:“乱我家者,太子也!”】
【但一来太子并无失德之处,且因仁德深受朝堂拥护,找不到废除的理由。】
【二来刘奭是他与挚爱许平君的爱情结晶,实在不忍。】
【在重视家庭感情这一点上,汉宣帝并不像其他的刘家天子,始终无法狠心。】
【无奈之下,汉宣帝在去世前,精心安排了“三驾马车”辅政。】
【让乐陵侯史高、太子太傅萧望之、太子少傅周堪协助刘奭治理国家。】
【刘奭终究是顺利接班了。】
【刘奭成为了汉元帝。】
【一上台就疯狂推崇“纯儒治国”,恨不得把《论语》当宪法用!】
【结果呢?】
【儒生们确实高兴了,朝廷里乌泱泱全是满嘴仁义道德的“理论家”。】
【可实操能力基本为零。】
【他们天天研究周礼怎么复古,却对土地兼并、豪强割据视而不见。】
【最离谱的是,元帝还特别喜欢搞大赦天下。】
【因为元帝时期天灾多,他又削减皇家费用、削减军费,拿去赈灾,然后百姓依然大范围饿死,元帝十分悲伤,觉得更需要施行仁政,大赦天下冲喜。】
【大赦天下次数高达十次!】
【觉得罪犯都能被感化,上天也能息怒。】
【结果盗贼越赦越猖狂,社会治安彻底崩盘。】
天幕上。
弹幕们也蹦不住了。
《哎,这么看也确实是一个好人。》
《皇帝这个职业,光是好人可不够。》
《儒家一堆纸上谈兵,脱离事实的“读书人”。》
《应该重视农家医家墨家思想,儒家只能当辅助,不能以它为本。》
《汉元帝:幸好我爸是汉宣帝,血厚抗揍!》
《其实也不能全怪汉元帝,他在位时期天灾不断,估计自己心态也崩了。》
《当时全天下儒家都占优,儒家的天命易姓说开始流行,这个东西对皇权的打击太大了。》
《儒家崛起是必然的,皇帝喜欢儒家的礼仪,让皇权至高无上,豪强也喜欢儒家让他们阶级稳固。》
《会不会是元帝在借宦官的手收拾文官集团?》
《难说。》
《宦官没有后代不会发展成豪强,可能元帝是看中这一点。》
《就算是真的玩制衡术,但很明显,元帝是玩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