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扩军
士卒的出身成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士卒的利益诉求,是事关军队战力的大事。
郎都之所以会背叛,正是因为此人以前只是一个落草为寇的流浪武人,在乌程没有跟脚。虽然后来娶妻生子,定居下来,但并无其他族人共里而居,与乌程的羁绊不深。
在这种情况下,仅凭亲属连坐已经无法约束他了。一旦遭受重利引诱,便随时可能背叛。
虽然这只是个例,但它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人的情况。即便是将这种情况扩大到国家的范畴,也不乏背叛之事。
历史上的商王朝,就是因为士卒的出身问题而在牧野遭受背叛,以致亡国。
当时商军主力正在东征,国都守备空虚。陡然遭到姬发率军突袭,一时间无兵可御,只能召集朝歌附近的奴隶充军抵御。但是这些奴隶本就和奴隶主存在天然的对立关系,再加上仓促征入军中,缺乏奴隶主约束,畏惧之心大减,于是便在外力作用下临阵倒戈,导致商朝覆灭。
所以,自从牧野之战发生后,各国的统治者便格外重视兵源选择。
此前严毅因为控制区域有限,缺乏足够的征兵对象,所以他并未对士卒的出身进行筛选。如今他直接或间接地控制四座城池,手底下的兵源扩充了很多,便有必要对士卒出身加以筛选了。
直到返回府邸时,他仍在思考这个问题。
府邸前院的听事堂内,范偃等人已在恭候。由于钱塘初定,事务繁多,每天早晨和下午,严毅都会召集众人议事,将急需处理的事情交待下去。
他步入堂内,在上首榻席坐下,见本已清空的案几又摆满了简牍,不禁哀叹一声,顺手拿起一卷简策翻看起来。
为了方便他阅览,每卷简策都做了分类。
严毅此时翻看的,正是最新整理的钱塘府库文册。每一份文册都是绝密,范偃等人也只知道其中部分情况。
他看完简策,不动声色地将简策放下,心里欣喜之余,也长舒了一口气。
钱塘府库储蓄颇丰,足够他进行新一轮的扩军了。
在攻克钱塘之前,他原本还担心朱治会将钱塘府库挥霍一空,但是事实证明,他的担心是多余的。
朱治扩军,的确是消耗了很大一笔军资,几乎占到了钱塘四成的钱粮储备。好在他及时挥师南下,打断了朱治已经开始进行的第二轮扩军。
尤其让严毅惊喜的,是极为重要的钱塘港府库,朱治居然分文未动。
在钱塘的财政体系中,钱塘港的赋税收入足足占到四成。而这些赋收,都存放在钱塘港府库。
正是靠着钱塘港府库的完好无损,才有效确保了严毅的战后收获。
这件事说起来,还得好好感谢一下沈氏。
掌控钱塘港府库的,名义上是官寺户曹,实际上却是典船校尉沈瑞。正是在沈瑞的极力阻挠下,钱粮尚未耗尽的朱治为了避免与沈氏发生冲突,才暂时没有动钱塘港府库,最后便宜了严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