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臣请斩大鸿胪!(4k)
邮卒风驰电掣般骑行至皇宫宫门外,双手微微颤抖着递上符节。
负责核验的卫士仔细审视符节上的纹路与标识,确认身份无误后,朝身旁的南宫卫士微微点头,旋即将邮卒护在中间,一行人朝着宫内纵马疾驰而去。
宫中,急促的马蹄声瞬间打破了夜间的静谧,本已入眠的刘辩从睡梦中惊醒,猛地睁开双眼,眼神中闪过一丝警觉,抽出了卧榻旁兵器架上的那柄“元治”剑,高声向殿门外唤道:“仲康何在!”
几乎就在刘辩呼喊出声的瞬间,殿门外的许褚便给出了回应。
紧接着,“嘎吱”一声,殿门被大力推开,许褚闪身进入殿内,几步便跨至太子身旁持剑护卫。
不得不说,那如铁塔般的身影和坚毅的面容顿时让刘辩的心安定了下来,问询道:“今夜是哪些人值守太子府”
许褚略作思索,答道:“是太子仆荀文若,庶子逢元图,洗马刘公山,门大夫王景兴和舍人陈公台、张儁乂。”
荀彧,逢纪,刘岱,王朗,陈宫和张郃吗
刘辩微微颔首,逢纪是南阳人,作为太子的母系乡党在面对太子府和司徒府的同时征辟下,果断地选择了太子府,而王朗则是杨赐的亲传弟子,是杨赐认为在治经方面能传承甚至超过他的高足,前些时日刚刚进入太子府担任太子门大夫。
除了他还是无法完全信任的陈宫以外,其余几人都是可以信得过的。
“太子府卫士仍由仲康节制,虎贲禁卫由荀文若和刘公山共同节制,召今夜其余值守之人入偏殿,再遣人去探查,究竟何人在宫中纵马驰骋。”
许褚点了点头,虽然他觉得太子殿下有些过于警惕了,但作为太子的近卫,少说多做才是硬道理。
不消一刻时间,那几名邮卒便在几名太子府卫士的监管下进入了永安宫,许褚严密搜查过,收缴刀兵后入宫的几人除了随身奏报外并无可疑物品,又再次拿起符节,对着烛光仔细核验无误后,方才亲自带入偏殿之中。
听闻是邮卒急报,刘辩披着一件薄薄的里衣,匆匆将双手插入宫女端来的一盆冷水中,用力搓洗了几下脸,水珠顺着脸颊滑落,打湿了里衣的前襟,随意地用丝巾擦去脸上的水珠后便接见了邮卒。
几名邮卒神色疲惫,尤其是其中一拨人自称疾驰六个昼夜未曾停歇方才赶至雒阳,脸色苍白如纸,嘴唇干裂,一副随时都会倒在地上的虚弱模样。
粗略地阅览完这两拨邮卒送来的奏报后,刘辩微微挑了挑眉,眼神中露出一丝凝重,道:“阿望,每人赏缣二十匹,再赐其饮食,令太医署侍医好生照料,暂且就先住在永安宫的厢房中。”
待高望将人领出去后,刘辩并没有开口,但众人能感觉到太子的思绪仿佛随着殿内摇曳的烛火般跌宕着,良久方才开口道:“凉州刺史朱儁奏报,北地先零羌及枹罕河关群盗反叛,立湟中义从胡北宫伯玉、李文侯为将军,杀护羌校尉泠征。”
这件事倒也没有太过出乎刘辩的预料,或者说太子府群臣早已对这件事有了防备,但来的邮卒是两拨人,显然还有另一份不亚于凉州羌乱的奏报。
“并州刺史张懿奏报,并州休屠各胡叛乱,与南匈奴左部胡合,杀南匈奴羌渠单于,遂寇西河,攻杀西河郡太守邢纪。”
南匈奴的变故是他没有料想到的,他并未征召休屠各胡和南匈奴参与平定黄巾之乱,这场叛乱被他控制在了一定的范围内,虽声势浩大,却也不至于令他征召这些归附异族,即便是幽州刺史郭勋战死也没有。
但休屠各胡和南匈奴依旧打着“汉廷剥削日重,征召无度”的借口起兵了,而且根据张懿的奏报所言形势,似乎极为严峻,张懿其人甚至做好了以死报国的准备。
刘辩心中一阵烦闷,深吸一口气平复了些心情,旋即喝令道:“鸣钟击鼓!”
“在京比千石及以上文武官员与太子府群臣,半个时辰内进宫议事!”
随着皇宫中的钟鼓声响起后,宫外的钟鼓也相继呼应敲响,钟鼓声如滚滚闷雷,在整座雒阳城上空回荡。
刘辩不喜拖延,如此大事,既然当夜闻奏,那便当夜议事。
孤这个太子都不介意,你们这些当臣子的难道比孤还怠惰
不过着急归着急,刘辩依旧令宫女取来热水沐浴更衣。
他可以急,但不能乱。
半个时辰后,一众文武官员鱼贯而入,齐聚嘉德殿。
整座大殿被烛光映照得如同白昼,然而所有人的心中却如宫外的夜色般幽寂凝重。
太子中庶子逢纪立于殿中,为众人转述了并州刺史张懿和凉州刺史朱儁的奏报,那两封奏报的原件则是在半个时辰中抄录了许多份后在群臣间传阅。
满殿朝臣皆是面色凝重,“凉州羌乱”这四个字着实让他们头疼不已,但对此又毫不意外。
后汉朝堂前后在平定凉州羌乱上总计投入不下三百亿钱,这还不算具体的民生投入,但这么多钱丢进雒水,没准都能引得雒水神灵显灵了,可丢进凉州这个无底洞却依旧未能改变局势,甚至叛乱愈演愈烈。
凉州羌乱尚在意料之中,而并州的休屠各胡与南匈奴的叛乱,则完全出乎众人的意料。
自孝武皇帝屡破匈奴后,匈奴部族数次分裂又数次合并,更亲近汉廷的南匈奴也是时叛时附,而四十多年前南匈奴又一次归附后,除了一些小型部落作乱外大体恭敬,按时纳贡并接受朝廷征召,以至于朝廷都习惯了南匈奴的恭顺,却没想到如今也反叛了。
并州和凉州的叛乱发生得太过巧合,甚至巧合得让人一度怀疑他们事先有所勾结。
但无论是否勾结,当务之急是平定叛乱,这两支叛军都有着能够直接进逼帝都雒阳的威胁。
刘辩正襟危坐,神情肃然,刚欲开口却见御史中丞张昭肃然离席,俯身行礼道:“恕臣直言,殿下圣驾万勿轻出!”
张昭的话宛如丢进火药桶的火星子,话音未落一众太子党朝臣及太子府群臣也纷纷附议道:“殿下圣驾万勿轻出!”
看着这一众党羽心腹都如此反对,甚至都不给他开口的机会,刘辩也明白他恐怕是很难再有亲赴戎机的机会了。
当然,他可以强行顶着反对率兵亲征,但是没有这个必要。
黄巾之乱时,若是处置不当,也许整个大汉就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