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记就是一个最重要的观察目标,秀才希望能见到张瀚,这当然不太可能,偷偷跑到草原投效和记的穷酸秀才并不少,传回来的消息也并不如人意。简单来说,那些觉得自己身负屠龙术,一心想被张瀚奉为座上宾的老秀才们,十个有九个是被安插在各司当吏员了,也有当启蒙老师去了,这和他们的身份地位都大约相等。当然和记的待遇比他们留在内地还是强的要多,就算不尽如人意,也很少有人愤而离开。
这样一来,和记对秀才还有儒学的态度就很明显了,不排斥,但也不会如何的奉如上宾。
秀才感觉和记的政策有些问题,秀才生员就是士绅团体中的一员,包括地方上的豪强宗族的代表,大官绅,大商人,加上举人和秀才身份的士绅。
这些人掌握着地方的话语权,如果能把这个阶层收服就等于事半功倍。
也确实是如此,清军入关前后到多铎征服南京,整个北方和南方的士绅阶层都是选择合作的态度。
少数的人想抵抗,但主流还是合作和投降为主。
大明已经完蛋了,这是所有人的共识,所有的人,最主要的是官绅和生员这样的阶层抛弃了大明,所以你看到了明末历史中最奇诡的一幕,十万人的清军征服了有亿万之众的庞大帝国。一路顺畅无比,除了和大顺军的几次会战外,南下和西进的清军几乎没有打过象样的一仗,多铎在扬州的屠城其实毫无意义,只是几个汉人军阀为了表忠故意为之,加上女真人的贪婪而促成了屠杀。
因为扬州根本没有激烈的抵抗,前前后后不到一天时间扬州就陷落了,完全不会激起满洲人的怒的不行,只有王发祥用这样的江湖伎俩,先声夺人,再加以辱骂,算是把眼前这种尴尬局面给化解了。
若是任由刚刚的局面发展下去,到晚上就得传言开来,众举人倡议堵门,逼张瀚立誓,和记诸人无词以对。
这样的消息传扬开来,对和记的整体形象可是没有半点的好处。
“你,你……”李梦辰气的嘴唇发麻,浑身都在颤抖。
他们好歹也是统治阶层的一份子了,从未想到有人用这种类似泼妇骂街的方法来对他们。若是在各自原籍,谁敢这么大胆骂一个举人老爷?
那些杀猪的挑粪的种地的,见着一个秀才都得毕恭毕敬的打躬作揖,避让在道旁,见到举人的轿子都是远远的避开,要么就得跪下迎接。
李梦辰乡下有田,下乡时那些平头百姓都得在庄子外头等候,等李梦辰一到就一起跪接,那种尊敬有畏惧权势的意思,但也有普通人对举人和秀才学识的尊敬。
在大明,也是中国,尊重有知识的智者是一种传统。
以后人的眼光看举人秀才不过如此,只是用十几年的时间钻在几本书里。但就当时来说,他们就是不折不扣的读书人,而且世间的道理都被读书人所掌握着。因为他们读的都是孔圣的话,是大成至圣先师的话,他们能读懂,还能加以解释。
这就是生员的力量,舆论和人们的尊重使他们很有力量。
一两个生员也还罢了,如果几十上百个生员聚集在一起,就算是巡抚都能斗上一斗,在江南地方,生员把持官府可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李梦辰在家乡时,如果有人敢冒犯他,不要说这样当面辱骂,就算少许的不恭敬,李梦辰叫仆人拿着自己的帖子去拜知县,县大老爷就立刻发牌票捕人,抓到之后先臭揍个半死,看看犯人有何胆子敢冒犯举人老爷,再用站笼站上几天,叫全县周遭的人都知道这人是犯了何事被罚。
绝不会有人敢这么骂一个举人……李梦辰气的浑身发抖,但他也没有办法,现在哪有什么知县下牌票替他捕人?
这一片地方是宛平知县管,京县知县是最难做的差事,人也相当的机灵,就算有人报到县衙里头,知县肯定也装着不知道这事,甚至临时起个名头躲一躲,事情过后再说。
五城兵马司和巡城御史身后的大人物打过关照,不准他们今天过来偏帮和记,所以李梦辰扫了四周一圈,一个兵马司的人也没有瞧着。
一时之间,茫然四顾,居然没有一个能帮的上手的人,并且四周旁观的人多半在窃窃私语,或是面露嘲讽的笑容。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