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之下,京师似乎更巍峨壮阔,更冷峻,更威风,而南京则多了几分水气和柔和,来往的居民也似乎比京师的居民多几分从容和随意……毕竟是平民百姓多,而且生活富足,不象京师,要么富贵如是达官贵人勋戚世家,落魄则是躲避战乱和饥荒的北方流民。
这几年来,北方灾荒严重,到处有饥民逃荒,加上辽东战事,大量辽民逃入关内之后继续往京师逃亡,相比南京,京师不仅是政治中心,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军事要塞,遇到警讯,人们逃往京师躲避已经成为惯例,而南京这边由于自平息倭乱之后再无战事,几十年间连小规模的匪盗都不曾有过,更不曾有过大规模的流民潮和饥荒,整座城市都是沉浸在富裕祥和的气氛之中,居民的气质和城市也是息息相关,最少在秦伯升等人眼中,眼前这座城市既有虎踞钟山的金陵王霸之气,也有江南城市特有的水色温婉,真是一座叫人着迷的江南大城啊。
货物终于卸下,在卸货的时候,钟楼附近的很多商家和路过的商家百姓都跑过来瞧热闹……和记的车队已经来过好几次,并且出手相当大方,直接买下来附近好几幢楼和十几个院子,打通了当仓库存货,除了骡马行还有镖行,帐局,杂货和铁器店铺,这么大手笔,一下子就震住了南都整个商业圈子,消息很快扩散开来,南京的商圈当然是以江南苏商为主,浙商的存在感也不低,另外淮扬盐商和湖广商人的身影也很常见,在商言商,对这些商人吹嘘和记在北方有多强是没有用处的……其实和裕升早就名声在外,江南官绅在北方数量不少,南方货物也一直从运河北止,当然也就有相当多的南方商人早就知道了和记的存在,然而南方人对所谓的军事实力和政治影响力根本毫无感觉,他们更津津乐道的还是和记的财力和帐局的独到之处,甚至早就有一些有实力的江南巨商考虑过也成立帐局,但一想到江南错踪复杂的官绅势力网,这些商人也就只能颓然放弃。
在不合适的地方哪怕是做正确的事,也是断然做不好的。
和记的名头原本就响亮,进入南京之后的大张旗鼓更是证明了实力……南京的房价可是一般人想象不到的贵,一进的一正两偏的小院都得六十两银子,和记买的房子是最繁华地方的大院和高楼,光是买房和布置就花了好几千,加上大量的货物和马车,和记短期内就在南京投了几万银子,这种水平的投资只是和记分号的其中一个,和记庞大的财力就很令人瞩目,乃至信服了。
等货物下完,围观的人群渐渐散去,车夫们把挽马牵走照料,车行的人开始维护大车,一些夫子将刚送来的货物搬运到各个店面里去,那边已经有客商在等着了。
南京这边其实马鞍山就产铁,但多半是大小不一的小矿,论起质量和产量都不及闽铁,所以等和记的精铁和各种铁制品一到就迅速打开了市场,各处行商都跑来进货,甚至远到湖广因为水利之便也有大商人跑来购买。
铁器,布匹,北方的皮毛,人参,东珠,松果,口磨,这些都是和记的主打产品,也是相当的受欢迎,几乎是每次存货过来就会瞬间卖光。
整个中队的押送队伍到此时就解散了大半,不过每个人都要牢记归队时间,而且严禁赌博和酗酒,不准脱队单独行动,互相监督,只要是单独离开就算严重违反军纪,轻则禁闭,重则直接开革,不会有人拿自己的前途开玩笑。
押运队员几乎都是风昌盛的省份也能早早就中秀才,中举人之前就能成为名士,或诗或词,或擅杂学绘画,或精古董乐器,或懂园林山水,这样的世家出身的秀才还是很讲究尊贵脸面的,象刚刚那生员那般,确实叫他们听着有些不象话,然而话虽难听,不过也算说到这些秀才相公的心里去了:商人讲什么义,无非是逐利罢了!
----------
今晚继续两章,对了,我的微信公众号下午刚弄好,搜索淡墨青衫就可以找到了,请大家加一下,这样关于更新或是写点番外或是有读者想发表番外都很方便的。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