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nt>
秦晨把写好的信交给点点,让她带给王老师。
因此点点就成了第一个读者,秦晨给她的当天晚上她就读了,而且读了好几遍。因为点点觉得这首诗不难懂而且很亲切。里面的好多话平常哥哥也经常给自己讲。
比如说:
“做一个理想主义者”,哥哥就经常讲。其实就是经常想想将来自己要干什么。
“每天读两个小时的书”,哥哥有空最喜欢做的事就是读书,点点也喜欢。
“不要老想着别人为自己做什么,要时刻想着帮助别人”。这句话哥哥也经常说,点点做的也不错,有空就帮王妈做些家务。
“学会倾听”、“踏实做人”等等,点点都能看懂。
当读到有些地方,一想自己就是这样做的,点点就感觉特别舒服。
但是有些话点点也看不懂,有的似懂非懂----。
第二个读者那就是王琴老师了。
读完秦晨的信王老师的眼里含着泪花。
她被秦晨对孩子们的一片深情感动。看得出《献给孩子的诗》是用心写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孩子的“大爱”。
她被这首诗感动,这首诗的人生智慧,深深的引起了王老师的共鸣。
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是家庭的希望,是父母生命的延续。
什么样的孩子算是好孩子?王老师有着自己的思考,也有自己的标准。学校家长也有自己的标准,多元的社会造成了多元的社会价值观。但好像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学习,学习好就是好孩子。
但是秦晨《献给孩子的诗》应该更加全面。王老师隐隐约约感觉到这首诗肯定会火,而且一定会大火。最好就像那冬天里的一把火,说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活动。同学们从《献给孩子的诗》里面选一句最喜欢的,谈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先由小组交流,选出好的班级交流。